• 1、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领主,而不是国王,才是人们普遍认同和效忠的对象,王权的作用范围也不超出王室领地。国王与其他领主的唯一不同就在于,他是一个大的或最大的领主,并成为贵族的第一人。这一政治现象(   )
    A、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限制了王权的集中与强化 C、为自然经济形成奠定了基础 D、促进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 2、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 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 3、最初,古罗马人订立契约,双方当事人必须同时亲自到场,使用固定的动作和说固定的套语,稍有差错便导致契约无法成立。后来,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被上升到了首位,一方当事人在提出订立契约的要求时,若另一方全部接受则契约成立。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    )
    A、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B、强调程序性和逻辑性 C、凸显原始性和随意性 D、追求平等性和专业性
  • 4、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向公民提供的观剧津贴已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国库的补贴或城邦政府的专项奖励。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说明当时(   )
    A、戏剧是一项大众娱乐节目 B、重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C、旨在对外传播古希腊文化 D、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 5、他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著有《历史》一书,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就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位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修昔底德 D、希罗多德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部分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管理体制 D、都享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8、1961年4月,湖南省长沙县委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这些做法(   )
    A、意在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 B、落实“三面红旗”的指导方针 C、改变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D、有利于长沙农耕经济的现代化
  • 9、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三线建设(   )
    A、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 10、1956年5月,浙江温州永嘉县燎原社试点“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将之称为“包产到户”,到1957年4月,燎原社85%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这表明(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 B、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部分干群的创造激发了生产活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 11、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材料中宪法规定体现(   )
    A、独立自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 13、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一度相信“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工业化思路同样也还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公私企业参与、注重市场作用的渐进式工业化。但是,到 1951年底,中共高层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B、受到了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C、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经验的借鉴 D、国民经济恢复后可解决资金困难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摘编自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的现象”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
    (4)、从以上三国走向近代化的改革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君则威。”

    --引自《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
    (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16、《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
  • 17、“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
    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 18、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
  • 19、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 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 20、《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上一页 518 519 520 521 5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