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 , 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 , 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渤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汉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1】之谋,虽良、平【2】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霸王之业隆,臣奉暗君,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况丰刚而犯上,祸至无日矣。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书六》)
注释:【1】沮授:袁绍的谋臣之一。【2】良、平:指张良、陈平,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足智多谋著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简其精锐 简:检阅 B、可坐克也 克:取胜 C、君必见重 重:重用 D、阉宦擅朝 擅:独揽(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绍之南也霸王之业隆
B、以扰河南丰以王室多难
C、日月虽过虽良、平何以过之
D、则覆亡之祸至败则已必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以久持之不如长久地(和他)对峙
B、今释庙胜之策如今放弃了(战前)朝会上制定的克敌策略
C、若不如志如果比不上今天的志向
D、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博览群书,富有见识,在地方上声名远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认为曹操善于用兵,坚决反对袁绍南下与曹操决战的战略。 B、袁绍认为田丰苦劝是在散布失败言论,动摇军心,因此杀了他。 C、《先贤行状》中简要提到了田丰所处时代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 D、孙盛对田丰的评价符合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观点。(5)、根据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孙盛对田丰的评价。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孰优孰劣,人们早已争论不休。自1980年以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
在平板电脑还没称霸的时代,人们就对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14年,研究者让300多名学生分别用纸笔和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研究证实,做纸质笔记的人更善于处理信息,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研究者建议我们从使用键盘回到传统的手写,但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人们回归手写的方式不是拿起纸笔,而是转向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完美工具——既能维持传统手写方式,还能实现笔记电子化,易于存储和检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1年,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索记忆检索过程的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平板电脑,做纸质笔记的人能记忆得更加准确,大脑活动也更活跃。
研究人员招募了48名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为纸笔组、电子平板组和智能手机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
在实验中,三组人员都需要默读一段对话,同时将对话中提到的时间表录入日历中。纸笔组和平板组的志愿者都采用手写的方式,手机组使用键盘。一个小时后,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对于时间点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在填写日历时,纸笔组比其他两组快25%,并且在回忆简单时间点时,纸笔组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平板组和手机组。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纸笔组大脑的语言和视觉区域的活动也明显更活跃。相比之下,平板组和手机组记忆更加琐碎,准确度不高。
同样是手写,平板到底哪里不如纸笔?
在上面的研究中,纸笔组和平板组都用了手写,并且笔记的尺寸和方向都一致。为什么平板已经模仿得这么像纸,却依旧不能代替纸张呢?
手写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关节的熟练协调。在平板上书写时,由于屏幕的纹理和摩擦力与传统的纸张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对手臂运动的控制。而书写时遇到的困难,也影响了笔迹的易读性。
看PDF电子文档,固然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信息,但也许会造成“触觉失调”。阅读时,电子设备会干扰我们对于文本的处理。
详细点来说,当你在看纸质书时,你可能会记得某个细节在书中的物理状态:比如书页的厚度,纸张的粗糙感,翻动时书页的响声……每翻动一页,都像是留下一个足迹。而当资料装进电子设备,阅读时我们感受不到明显的形状、尺寸和重量,这些差异会造成一定的“触觉失调”,没有纸质阅读那样的沉浸感。
作为传统的阅读和学习手段,纸张在书写、阅读和记忆过程中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能否认的是,屏幕为我们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屏幕上能够呈现文本、图片甚至视频等更加复杂、有趣的多媒体作品。电子设备具有存储大,便于检索、交互,容易修改等特点,我们也会常常感叹,它们为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取材于Skin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学习资料的呈现形式来看,应将现代电子化资料与传统纸质版资料进行适度融合,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改变学习资料来源单一的问题。电子化学习资料虽然存在安全性难以保证等问题,然而其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便于学习者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资料,时效性比较强,从而使学习资料保持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相对平衡,不像纸质版资料内容容易固化。电子化资料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开发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电子化学习方式更适合学习一些具有普适性、大众化特征的信息,学员对此仅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其学习目的主要是用来丰富常识性知识,拓宽视野,基本上属于浅表性学习类型。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电子化学习方式确实用相对少的投入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投入产出比高。从教育学的视角透析,问题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学习者利用电子设备学习,容易导致脑力投入不足,未经深入思考、重组和加工,获取的可能只是一些显性、碎片化的信息,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者应选取一些适宜于电子媒体呈现的学习资料,由此彰显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师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交流,积极分享,在一定程度内尽可能弥补这种学习方式的固有缺陷,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取材于郑延福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优劣的争论始于本世纪初。 B、研究证明用电脑笔记本作笔记的人更加善于处理信息。 C、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果能佐证纸笔组脑活跃程度更高。 D、屏幕呈现的文本、图片和视频会造成读者的“触觉失调”。(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电子化学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板电脑能够把手写方式和电子化笔记结合起来。 B、用平板电脑完成电子笔记的效率要高于使用键盘。 C、使用电子化学习资料有利于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D、电子化学习方式更加适合学习一些普适性的信息。(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二,其中能被材料一中东京大学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现代电子化资料应该与传统纸质版资料进行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B、电子化学习方式用相对少的投入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投入产出比高。 C、学习者利用电子设备学习,有时获取的只是碎片化信息,其效率并不高。 D、电子媒体呈现的学习资料具有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4)、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哪一项做法不能体现“电子化学习”的优势( )A、同学甲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检索到与海明威相关的文字、图片与视频。 B、同学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读到最新的关于《老人与海》的研究论文。 C、同学丙建立《老人与海》的电子素材库,可随时编辑、梳理,剔旧更新。 D、同学丁阅读《老人与海》电子书,可以听到翻书的声音,看到翻页动画。(5)、下面是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列出的表格式提纲,请填写①—④处,将提纲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荷花淀》没有战争的硝烟与残酷,是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老人与海》最后定格在一幅巨大的被当做垃圾的鱼骨架上,这种折射勇气的悲剧,是一种极致的诗意浪漫;《百年孤独》也被称为众生百态的诗意史诗,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你是怎样理解诗意与人生的呢,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4、语言文字运用Ⅱ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则是琴乐营造的幽远意境。两千多年来,古琴主要在中国文人间传播与传承,因此被称为“文人琴”。其独特的意境令历代文人墨客如痴如醉。
白居易爱听《幽兰》曲,认为“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苏轼也是位听琴达人,在和朋友游山玩水间请道士弹奏《履霜操》,体现开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会客畅谈时写诗赠予琴姬,盛赞其“流水随弦滑,清风入指寒”的高超技艺;在船泊吴江的睡梦中,梦见僧人仲殊弹一破琴却韵味十足……李白对听琴亦有着独特的情结。他曾在安徽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琴声如万壑松涛,荡涤胸怀。听罢,李白意犹未尽,作诗《听蜀僧濬弹琴》,寓有对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文人在听琴中流露真情实感,体现了他们对人性的自由追求。听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意存在。
(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文人琴”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大战中的插曲》) B、在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改造我们的学习》) D、这一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5、语言文字运用Ⅰ
《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 ),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①____。《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 )的战争场面。②____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 )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③____,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
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 )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弛有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旁敲侧击 惊心动魄 匀称 铺陈 B、旁见侧出 触目惊心 均匀 铺垫 C、旁敲侧击 触目惊心 均匀 铺陈 D、旁见侧出 惊心动魄 匀称 铺垫(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2)、足球比赛结束前十分钟容易进球,领先球队必须在最后时刻仍保持专注、严密防守,坚持到终场哨音结束,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这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4)、《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5)、《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 ”。
-
7、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梅花①
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翻嫌粉涴③ , 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 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2)、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
8、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乙】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② , 区冶不能以必③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④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释】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必:判断。④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而世主之听A眩乎B仲尼C为悦D其言E因任F其身G则焉H得I无失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的“与”指给予,与《五石之》“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的“与”意义相同。 B、赍,文中指携带;拿着,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赍”意义不同。 C、辞,言辞,与《人皆有不忍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辞”意义不同。 D、劝,勉励,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借用自己的梦境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与《兼爱》第一段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则弗能攻”的论证方法一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材料二中用以批驳“以言取人”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
9、现代文阅读Ⅱ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节选自《桥边的老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并没有写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仅仅描述了桥边的一个场景,却为我们勾勒出战争来临前混乱紧张的场面。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 C、作品通过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我”和“涌过桥去”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离开的年轻人为他分担忧虑,想以赶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乎只有对话”,却在简单高效的对话里,蕴含了像其他小说一样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3)、你怎样理解文末画横线部分“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的含义?请简要分析。(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我”的理解。 -
10、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_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 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 D、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 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 D、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
11、写好中国字

-
12、赏析文章的语言
《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的典范,通过精练的词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包身工这一饱受摧残、深受剥削压迫的人物群像。作品一直以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良知。学习时要注意赏析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3)、“这种文明的惩罚 , 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1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所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
(1)、文脉梳理
①②
(2)、这篇文章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3)、这一篇报告文学的材料极为丰富,结构纵横交错,作者是如何构思谋篇的?请结合文本分析。(4)、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 -
14、资料链接
著名剧作家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本文写于1935年,反映了“一•二八”战争以后到全民族抗战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原因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筛选下面文字中的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
15、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人道,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希望。
改正:
-
16、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A、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D、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
17、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脱口而出地就爱上了欧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xiàn)媚地讲……
改正:
-
18、保障·保证
[辨词]“保障”用来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如:保障人身安全。作名词时,富有形象色彩,指像屏障一样起保护作用的东西。如:安全是生产的保障。“保证”指“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如:保证完成任务。作名词时,指“作为担保的事物”。如: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运用]①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是国家安全的最佳。
②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
19、营利·盈利
[辨词]两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营利”指通过某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其手段是合法的。也写为“赢利”。
[运用]①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 , 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②孤儿网,是专门从事孤残儿童和其他身处各种困境的儿童救助的非性网站。
-
20、填空题
褴褛() 谄媚() 譬如()
籼米() 搽粉() 蹒跚()
骷髅() 嘈杂() 蓬头()
隶属() 锭壳() 胆怯()
莴苣() 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