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历史上,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生产方式、人口规模、组织形式四要素构成反应链,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基底。土地的状况决定了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基本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是粗放还是精细、是否兴修水利等,对亩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进而决定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内部整合。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宗族的内聚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费孝通所揭示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赡养四位老人,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B、农业生产的四个要素紧密关联,其中生产方式对亩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人口规模。 C、在组织劳动力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宗族掌握了管理土地的权力,进而获得了生产支配权。 D、宗族能起到和睦内部、协调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有助于乡村形成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简述宗族的发展历史,再从其产生、人伦道德、生计模式三方面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其借鉴意义。 B、文章列举祭田、义田和义学田的具体用途,是为了论证宗族对内部成员而言,具有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功能。 C、文章引用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这一说法,论证了宗族生计模式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D、文章谈及一对夫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意在论证传统宗族的解体对当下中国社会中核心家庭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是农业生产反应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在宗族的作用下能与人口、生计模式建立动态的平衡关系。 B、血缘关系是宗族具有内聚力的根本原因,订立族约、编修族谱、祭祖仪式等都是增强内聚力的有效措施。 C、现代社会宗族已经解体,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过于简单,因此传统伦理中的孝道已被亲子关系所分解。 D、订立居民公约、建立互助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在当前城市的商品房社区中建立“拟宗族”式的利益共同体。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叫他到田野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与上两次相同,只允许摘一次,只能向前不可回头。柏拉图继续照做了,但这次的结局很意外,他带回一朵非常美丽的花。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回答:“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我在继续向前走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有更美的花,但我既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手中的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这朵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3、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7月14 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等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阿斯巴甜是目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人工代糖,常用于制作无糖饮料、酸奶等,    ①     , 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

    IARC 是作为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靠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其中1类    ②     , 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如红肉;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意味着其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致癌物质的致癌风险还同人体实际摄入或接触该有害物质量的多少相关。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这一新闻致使很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回应,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所以    ③    

    (1)、下列句子中的“如”和“如红肉”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 B、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涌现出了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C、只要不出现恶劣天气,这艘船一定能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如期到达。 D、雷锋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如夏天般热情,对待敌人如冬天般冷酷。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4、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    ①     , 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著名评论家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    ②    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陕西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 体,其中“”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3)、设问这一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
  • 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用韵答友人论诗

    林希逸

    艺业难精最是诗,千差万别信难知。

    还须倒岳倾湫手,却有惊天动地时。

    鸟迹论书方古雅,龙媒入画始权奇

    夷然便欲趣平淡,此法谁传我亦疑。

    【注】①倒岳倾湫:出自宋代诗人释了悟的《偈颂五首》。②却有:再有。③鸟迹:指鸟篆。④龙媒:指骏马,喻指才俊。 出自汉代刘彻《天马二首·其二》:“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⑤权奇:奇谲非凡。多形容良马善行,也形容人智谋出众。⑥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指出诗歌研究是“最难精”的,点明了论诗的主题。 B、首联对句指出了诗歌研究“最难精”的原因是“千差万别”。 C、颔联指出“倒岳倾湫”者能创作出“惊天动地”的诗歌。 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形象地指出了诗歌创作的两种美学境界。
    (2)、尾联对句“此法谁传我亦疑”中“此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 , 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材料二:

    子问居辰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 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诸不及他也。 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 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 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

    【注】①度:搁置,收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而A以其身B为己有C营营D而不知E正F又安能G观世如史H观史如花I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营治,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与之相比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祐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皆成无有,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首要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庭前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②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5)、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 8、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①正如古时先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

    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 H埠,我在一本诗里写过的,阴沉的 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我当时好像患着怀乡病,溷在中间,并不曾沉入人群的狂欢,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在我低着头的面前时时涌现出一个圆圈里的境界。圆圈外笑语同筷子正在一样地纷乱着,忽然桌子一拍,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席上的客人有的来自贝加尔湖畔,有的来自鸭绿江的那边,还有富士山,就是我们本国的也不都是一省,明天说不定就人各一方。说到这里他举起酒杯,接续着说,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片时的静默。一个活泼的东洋人首先起立了,唱的据说是他的国歌。随后是广东戏,昆曲,还有伴着胡琴的皮簧,在你谦我让的中间,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 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蒙古歌。”

    出乎意外,一阵鼓掌的声音。

    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

    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

    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 , 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却没有放松这位唱蒙古歌的俄国人。我们在披外套的时候,我请求他,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 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 , 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⑤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并不很和谐地在街上走着。他的话我也不愿意加以可否,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不久我就离开了 H埠,那夜的俄国人,那夜的蒙古歌,似乎早已忘记,两年后的今日,偶然读到一篇讲蒙古故事的短文,不觉又萦绕于心了。

    1930年,写于北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所讲的沙漠上的幻洲,曾让“我”对蒙古产生了浪漫的想象,也产生过到蒙古沙漠游玩的冲动。 B、“我”不适应 H 埠地近寒带的自然环境,加之许多人不大熟识,所以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 C、“我”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写出了“歌”的单调、沉闷,而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 D、文章朴素自然,在平实的叙述中,奔涌着深厚的热情;在平凡的场景里,展现了深厚的思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引用古诗《敕勒川》中的诗句,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和富饶。 B、句子②和④两次提到唱歌人的态度“是很严肃的”,突出了唱歌人的形象和心理。 C、句子③将“蒙古的歌”比作“一朵灰色的花”,形象生动,活画出了“我”的感受。 D、句子⑤表达了俄国人对鲁钝而朴质的蒙古人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认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蕴含着多重情感内涵。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歌·生命·哲思;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抑扬。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9、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 而在现实中,追贵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十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 IP 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十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三年,而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②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 12、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A  , 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 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 B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⑪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⑫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3、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为了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科学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我们可以引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来表达我们对袁老的赞美之情。
    (3)、三国的周瑜曾多次“走进”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如“”。
  • 1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节选)

    高  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注】①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怜”字,既是表示诗人与杜甫之间感情的字眼,也是诗眼,全诗都是围绕“怜”字生发展开的。 B、第三、四句即景抒情,柳条萌发青青的嫩芽,梅花长满枝头,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本是乐景,却撩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第五、六句写自己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朝政大事,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今年人日诗人与友人已相隔两地,再想到明年人日二人前途未卜,既有相思之悲,也有国势艰难之伤。
    (2)、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有汉魏之风骨。请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 1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公曰:“舅所病也?”卜右,庆郑吉。 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    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    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 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 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 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②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5)、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 16、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割 玉 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就是那次被晃晕的。 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焐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喵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果树上停着的喜鹊。 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 即便全副武装,下了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一身汗。 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 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 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 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 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 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 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3)、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7、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 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 “伫”(或“佇”)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 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 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观”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象”;而没有内心之“游”,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与“浮藻”在此均可指“意”形于“言”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与“浮藻”以“思”之顺畅、“言”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思”促“言”,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 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言”既是“思”展现的载体,又构成“思”的内在根据。 同时,“思”以“言”为基础,又以“言”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

    ——史光柱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    ①     , 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的方式释放掉。 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帮助科学家新发现了许多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独特的致密星,其中有一类极特殊的磁星,是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特殊天体。    ②     , 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 X射线爆发,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是快速射电暴产生的源头。

    2020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观测的两个重要成果,刊登在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认为,    ③     , 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利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是构成比喻的基础,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 20、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最后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    ①    、连绵不断。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的方志古籍是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方志古籍横陈百科,纵贯古今,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客观精神,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志属信史。 方志古籍    ③     , 体茂事备,蕴含着一地一事一物沧桑变迁的基因密码,是传承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参考重要资料。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我国大量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 , 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 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四处画线部分的词语,顺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 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C、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D、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
上一页 892 893 894 895 8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