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法]卢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访者扰乱这一天的宁静。我用上午的时间做各种杂事。每件事都是我乐意完成的,因为这都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欢迎的访者,并且使自己有一个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热的日子,在中午一点钟前我就顶着烈日带着小狗芳夏特出发了。由于担心不速之客会使我不能脱身,我加快了步伐。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接着,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繁茂,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的惊人的纷繁使我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竞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在它们面前留步,从而助长我懒惰和爱空想的习气,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我的想象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我将把他们组成一个亲切的社会,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称的成员。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个黄金的世纪,并用那些我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的心灵还在憧憬的情境充实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类真正的快乐,如此甜美、如此纯洁,但如今已经远离人类的快乐。甚至每当念及此,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啊!这个时刻,如果有关巴黎、我的世纪、我这个作家的卑微的虚荣心的念头扰乱我的遐想,我就怀着无比的轻蔑立即将它们赶走,使我能够专心陶醉于这些充溢我心灵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还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满的无法解释的空虚,有一种虽然我无法阐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对某种其他快乐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这种向往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由此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感情和一种迷人的感伤——而这都是我不愿意舍弃的东西。
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此刻我的心灵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感到肩负着宇宙的重压。我陶醉于这些伟大观念的混杂,我喜欢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间驰骋;我禁锢在生命的疆界内的心灵感到这儿过分狭窄,我在天地间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我也许不会体会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而处在一种没有那么甜美的状态里;我的心灵所沉湎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奋激动中有时高声呼唤:“啊,伟大的上帝呀!啊,伟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讲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别的东西。
遗忘,但他们肯定不会把我忘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搅乱我的安宁。摆脱了纷繁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种种尘世的情欲,我的灵魂就经常神游于这一氛围之上,提前跟天使们亲切交谈,并希望不久就将进入这一行列。我知道,人们将竭力避免把这一处甘美的退隐之所交还给我,他们早就不愿让我待在那里。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象之翼飞到那里,一连几个小时重尝我住在那里时的喜悦。我还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尽情想象。假如我设想我现在就在岛上,我不是同样可以遐想吗?我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在抽象的单调的遐想的魅力之外,再添上一些可爱的形象,使得这一遐想更为生动活泼。在我心醉神迷时这些形象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连我的感官也时常是不甚清楚的;现在遐想越深入,它们也就被勾画得越清晰了。跟我当年真在那里相对比,我现在时常是更融洽地生活在这些形象之中,心情也更加舒畅。不幸的是,随着想象力的衰退,这些形象越难以映入脑际,而且——也不长时间的停留。唉!在一个人开始摆脱他的躯壳时,他的视线却被他的躯壳阻挡得最厉害!
(1)、有人说“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自然和社会又是相通的”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2)、“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 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 D、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B、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 C、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D、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将它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制定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到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克制自己,就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却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㈠要长时间严格地约束自己。
㈡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收效也很不错。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最好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可以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过分相信可以完全克服一种天性。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偷偷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看到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扑上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在独处时要谨慎。只有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才最容易显露出来。因为那时他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出来。
(摘编自培根《论天性》)
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看法。
-
5、如何理解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的观点?
-
6、《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7、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但他还说,“人之生固小人”。那么,你对人的本性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
8、请以“农民工子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层层铺垫的方式,不少于300字。
-
9、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不能只要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尊重它们,重视它们。
-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就不应当考虑自己如果留在这里静坐不动是否必定要死,是否必定要受其他的罪,只该考虑自己这样做不正当的问题。
A、只要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B、如果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C、既然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D、因为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
1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吹毛求疵 , 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shǔn)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
12、明确词义(1)、无可非议:(2)、诚惶诚恐:(3)、毕恭毕敬:(4)、拳拳服膺:
-
13、理解辨析(1)、容许•允许(2)、恫吓•吓唬
-
14、诚huáng诚恐 彷huáng
hú涂 hú泊
jiàn康 关jiàn -
15、 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
①没没收( )没来过( )②空谈( )空白( )③重重视( )重逢( )
(2)、语境辨析法转过墙脚,忽然看见一个穿着打扮与普通人大相径庭的人钻进了一条小弄( )里,我很想弄( )明白他到底是谁。 -
16、单音字
服膺( )褒贬( )理睬( )遭殃( )
-
17、微写作。
一些成语常被很多人误解。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很多人理解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原指有空穴才有风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常被人们理解为“毫无根据”。一些辞书便增加了这些解释。
请给这些辞书的编委会写一条150字左右的留言,表明你的观点。
-
18、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②。
-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
-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匪来贸丝 , 来即我谋 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