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2、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
3、《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
-
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 , , , , 。”
-
5、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
-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
8、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
-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
1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
15、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
1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
1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
1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青春”的释义:(名)①青年时期:把~献给了祖国。②指青年人的年龄(多用于早期白话):~几何?
材料二:2018年5月14日,69岁的截肢老人夏伯渝在经历了5次的漫长征途后,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夏伯渝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也成为世界年龄最大的残障人士登顶珠峰第一人。他用行动重新定义了“青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
③标题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量阅读, ① 就是广泛的阅读,并在大量阅读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聚沙成塔,滴水汇成大海。也许,我这里所说的“阅读”,与你心目中所想的 ② ;但是,这并不影响你我之间的交流,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生命中永远无法拒绝真正的“阅读”。
我们唯一的不同是,你的书包里,你的床头柜角,你家的书房里,你校的图书馆里,充满了名篇佳作,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它的知音。只是你因课业负担太重、空余时间有限而往往“无暇顾及”,甚至“ ③ ”。而我的中小学时代几乎看不到“像样”的读物,见不到名著名作,更谈不上丰富,因我是在“文革”十年上的学。我真正的阅读,是在当上语文教师之后开始的。而作为语文教师角色的阅读,不足与优势并存。不足是,“海”较小,学科专业性较强;优势是,“读”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这里所说的“阅读”。 B、往往“无暇顾及”。 C、“海”较小,学科专业性较强。 D、几乎看不到“像样”的读物。(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们在你的书包、床头柜角、书房里和图书馆里,只是你因课业负担太重、空余时间有限而往往“无暇顾及”。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