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②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于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③除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④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之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被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第一,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借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第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借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正因为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和图像都有自身的叙事策略,为了强化叙事效果,相互之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对方的影响,以打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B、鲁迅小说《药》中对破灯笼的“红红白白”、包的“碧绿”、人血馒头的“红黑”等颜色加工利用,能引发读者视觉层面的联想。
    C、刘巍认为,我们应承认图像对文学有冲击,但不该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要努力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特殊性,以最终超越图像。
    D、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非语言信息,这依赖文学具有区别性的特质,语言有能力使图像、舞蹈、雕塑等信息语言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既可以拍成电影、电视剧,也可以绘制成图画书,这表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
    B、学生上学路上看到车辆、马路、行人和树木等意象,可能会被这些景象感动,这属于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C、土耳其地震、俄乌冲突、中东的沙特与伊朗和解等大量图像信息见诸报刊、手机等载体,可见图像能让人迅捷、直观地了解世界。
    D、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中女子的微笑呈现了她的愉悦,可几秒钟前她心里是否难受则无法表现出来,这属于图像的局限性,无法揭示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即将进行影视化改编时,王蒙说:“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硬通货’,使它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B、以线条、色彩、体积为媒介,包括绘画、雕塑等都属于造型艺术;以音乐、节奏、旋律和形体动作为媒介,都属于表演艺术。
    C、金伟信的长篇小说《塑像》在尾声部分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爱国运动”的浮雕,善于利用雕塑艺术歌颂英雄的人格。
    D、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论述文学语言存在的方式,对语言有两种细分:一是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二是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4)、相较于图像,文学有哪些优势?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
    (5)、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里有下面一段话,并据此配有赵延年的木刻画。材料一中有“(文学和图像)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的表述,请仔细观察木刻画内容,从“模仿”和“创造”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体裁的“赋”有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名篇极少,仅有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千古。有批评家说,那些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修辞之美的文章往往空洞,而文章的精华在于言之有物,诸如《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等平白如话亦可感人肺腑。

    你是否认可“批评家”的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卓越”  “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②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③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C、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D、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 ①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②  ,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③  , 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诣(yì) 墓志铭(míng) 浮躁 B、造诣(yì) 墓志铭(mín) 浮躁 C、造诣(zhǐ) 墓志铭(míng) 浮燥 D、造诣(zhǐ) 墓志铭(mín) 浮燥
    (2)、下列成语,填入原文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不谋而合 小道末技 游刃有余 B、不谋而合 雕虫小技 炉火纯青 C、不期而遇 小道末技 游刃有余 D、不期而遇 雕虫小技 炉火纯青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使三个弟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沁园春·长沙》中“”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强劲有力,意气风发之貌。
    (3)、“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借“六朝”意象表达个人际遇或王朝运数变迁的有:“。”
  • 6、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歌沿袭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以“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B、采用了“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典故,或引用,或化用,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 C、“杜康”是借代之法,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实际上忧不在酒解,写忧在于“借酒吐真言”。 D、“忧”是诗眼,作者直抒胸臆,以热烈之情渴望贤才到来,实写眼前之景,寄托自己虚心求贤、礼贤下士之意。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符合 B、𫐓以为轮 𫐓: 以火烘木 C、声非加也 疾:增强 D、江河 绝:横渡
    (2)、下列句子“而”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思矣 C、吾尝跂望矣 D、顺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开头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要靠后天学习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等观点通过阐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引申而来,使道理浅显化,也适应当时民众的知识水平。 D、作者整篇设喻,从事物“青、冰、轮”到人“登高见,顺风呼”,反复设喻,旁征博引,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者来来往往,(两国)共同来解决缺少的资粮。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
  • 9、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且知 C、夫人之力不及此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10、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 C、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D、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罢、免、废、除、黜、谪、拜等词也有降、免官职之意。
  • 11、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的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 )
    A、姑母 姨母 舅母 B、舅母 姑母 姨母 C、姨母 舅母 姑母 D、舅母 姨母 姑母
  • 12、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拔刀相助 ④日新月异 ⑤羁鸟恋旧林

    ⑥眉目传情 ⑦人怕出名猪怕壮

    A、③⑥⑦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③④⑦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选文甲,作者为何在第二段宕开一笔, 先写江南的秋?
    (2)、选文段落中,画线句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 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因为被时间逻辑统治,从而忽略空间逻辑,因此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感到不耐烦。 B、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变得非常重要,人们不考虑空间性的事情,如外卖小哥哪个点到餐馆取餐,如何跟保安怎样交涉等经历。 C、“附近”的消失,因为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常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建立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而不是对周边的体悟。 D、作者提出要关注“附近”:重构自己的生活,摆脱“时间的暴政”;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年轻人更多关心两极:一是关注自我;二是关心远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担当。 B、“附近”是以每一个“你”为中心的,如卖菜的、搞保洁的,都是附近真实的人和生活。 C、乡土社会中,在熟人社群中长大的人更容易对“附近”有具体的认知。 D、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可以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 ①  , 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 ②  , 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 ③  , 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 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____”,“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2)、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3)、《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闲适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侍御量移【注】金州司马

    白居易

    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卧龙云到须先起,蛰燕雷惊尚未飞。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

    【注释】量移:这里指升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首联可知:以前,诗人与友人都沐浴皇恩,志得意满;如今,诗人仕途失意,大异于前。 B、颔联紧承首联,交代了诗人多年未得升迁的现状;并且与标题中“量移金州司马”相呼应。 C、诗人在颈联中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凸显今昔境况之别。 D、诗人将自己和友人的境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身遭遇的苦闷、无奈之情。
    (2)、白诗尾联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都写了“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寝床、粥食、盐菜。

    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注】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暗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惙。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

    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一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

    (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注释】间、平:汉河间献王刘德、东平献王刘苍。曾、闵:指孔子弟子曾参和闵子骞。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愚暗A不尽知B其能C惟吴王D数E与臣言F臣未尝G不自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文中指赠送。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遗”词义相同。 B、类,文中指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词义相同。 C、属,文中指推脱。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不同。 D、阙,文中指缺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侍奉继母时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办丧事时悲伤到骨瘦如柴,太宗对其进行宽慰。 B、韩王在母亲生病时极其挂念,在母亲发丧时哀毁过礼,太宗称许他天性纯良,并多次加以赞许劝勉。 C、太宗因为吴王通晓经学,博学文雅且孝行出众,因此对他更加宠爱信任,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他。 D、柳宗元在母亲病重期间侍奉疾病,亲自尝药,一会儿也不敢离开,内心焦虑万分,十分忧苦。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

    ②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

    (5)、材料二和李密的《陈情表》同为陈情,请分析二者的异同。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籽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注】 , 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

    文本二:

    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吕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这一切像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

    【注释】满满:湖南方言,是叔叔的称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顺借摘橘子“一视同仁”教育夭夭,要懂得公平,体现出长顺的教育智慧。 B、夭夭爬上高枝后,用力有意摇落了许多橘子,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 C、橘子在当地并不值钱,卖到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暗示了底层民众的艰辛。 D、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体现了淳美的人情关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聚宝盆”的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 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 D、本文语言格调古朴纯净,自然而温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
    (3)、文中的夭夭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沈从文如何塑造夭夭这一形象的。
    (4)、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页 619 620 621 622 6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