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两首词都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怀古》从长江入笔,用“浪淘尽”将滔滔江水与已然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相联系,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B、《赤壁怀古》善用衬托手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面衬托周郎,又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C、《夜归临皋》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D、《夜归临皋》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2)、入世从政和出世隐退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苏轼这两首词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请结合诗句分析。 -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
3、填空题(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赤壁景象的句子是: , , 。
-
4、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钗头凤》一词,一怀愁绪无处交托,空留下____的感慨。
《声声慢》情深意切,是李清照南渡以后一首____词坛的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景,也有情,景触发了情,而情____全词。
A、一迭声 振动 贯注 B、一迭声 振动 灌注 C、一叠声 震动 贯注 D、一叠声 震动 灌注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____,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的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 ① ,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② 。产生这种文化认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曰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曰: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天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即杨虞卿。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士大夫A对垒B交争D磨戛E不休F罹其事者G多为岭海H万里之行(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驽马十 驾(一天的行程) 君子不 齿(并列、排列)知不可乎 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拜刺史不出(授予官职) B、使 快 弹数曲(快速地弹奏) 因 为长句(于是写了)泰山之 阳 , 汶水西流(南边)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正,正在) C、今 漂 沦憔悴(漂泊沉沦) 用心躁也(因为)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处在) 昵元牛而不附其党(亲近) D、歌 以赠之(连词,用来) 忽魂悸 以魄动(连词,表转折)余 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而犹 以得失介介议之(介词,拿)(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作者游览时却显得十分空寂,因而内心感到愤懑不平。 B、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 C、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却一心寻求散淡的官职,只要被任命为高官,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就任。 D、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并未沾染其中是非,能够洁身自好,保持独立的人格。(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
(5)、作者反驳“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这一说法的理由有哪些?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3)、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
9、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
10、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拼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cáo嘈杂 漕运 蛴螬 去其糟粕 B、ōu 呕哑 讴歌 怄气 金瓯无缺 C、xiāo 红绡 削面 硝烟 逍遥自在 D、zhà 乍破 柞蚕 惭怍 令人咋舌
-
13、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材服,装成每被秋娘妒。 B、夜深忽梦少年事,梦涕妆泪红阑干。 C、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顷。 D、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坐重闻皆掩泣。
-
14、《琵琶行 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不同的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
16、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悄悄)问 欲语迟(迟疑)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沦落)憔悴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材料二: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袁枚《纸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通 知
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 , 使我校新建图书馆、校史馆被确定为正式开放场所。现拟向社会开放,具体信息如下:
开放时间:我校50周年校庆当天(11月12日)。
开放对象:参加校庆的各位校友。
注意事项:①入馆参观时需携带身份证;②不扫描场所码者禁止入馆。
××学校办公室
2024年10月20日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学校办公室准备通过校广播站宣传这则通知。现在需要针对广播媒介的特点,改写这则通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19、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名人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

提示语:曾经生活于【甲】处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他写的许多作品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1)、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这位作家是。提示语中提到的作品可能是(写一部作品即可)。(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 B、阿长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当时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令人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作品让人们阅读后感到回味无穷。(3)、如何使北京众多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请你以“让博物馆(纪念馆)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主题,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文博主管部门提一个建议方案。要求:建议明确,理由阐释充分,实施方案切实合理,字数不超过150字。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思冥想,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2)、韩愈《师说》中,“ , ”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