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2、下列情形中不属于乡土中国特点的一项是(   )
    A、未婚男女必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才可以结婚。 B、与年长者在一起,必须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 C、为了避免双方利益纠纷,找一个熟人做证人。 D、认为打官司丢人现眼,往往选择私了的方式。
  •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编排成一段话,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作为艺术家,人再度与自然做伴,度过他严肃的游戏时光。

    ②人对自然的艺术体验之奥秘隐藏于童年,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前艺术”的关系。

    ③如若他选择一门艺术,再度回到自然,他必须同样借助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与自然本身交谈,倾听那隐秘的回应,建立与自然的艺术关系。

    ④当儿童长大成人,渐渐疏离自然,便与之处于“非艺术”的关系。

    ⑤当儿童与自然做伴,度过他们严肃的游戏时光,会情不自禁地把自然里的一切拟人化,与之交谈,仿佛也听到了回应,这是人与自然最亲密无间的关系。

    A、⑤②①④③ B、②⑤④③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①②④
  • 4、习作。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 5、默写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用“”两句自嘲多情善感,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起笔便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感慨,词人还以“感叹那些反映英雄们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杳无踪迹了。
    (5)、“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宋代词人李清照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听蜀僧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 ,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苯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溶的翠很名贵。

    (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2)、结合艺术手法的运用,赏析本文描写音乐的妙处。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释】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櫽栝(yǐn 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B、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D、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2)、下列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接着有条理、有层次地阐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 B、《性恶》选文中认为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生来而有好利等人性,而这些人性会令礼义辞让等德行消失。 C、《性恶》选文中认为人一定要靠师法,得到礼义,然后得到安定,才能成为君子。否则,放纵性情,违背礼义,会成为小人。 D、《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5)、选文乙中的观点,能否论证选文甲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歌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了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似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间隔。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又问:“你多大了?”

    “十九。”

    ……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模,果然手都冰冷了。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地,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选自《百合花》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作者用独特的见解诠释战争和人性,表现了一个出身于农村的通讯员和两位女性在严酷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 B、小说的开端,主要写通讯员带路护送,将一个年轻战士的天真、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表现出来。 C、“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满月”虽美好但不利于进攻,与本次战争的猛烈与艰难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D、“是我的——”,新媳妇曾不肯借被子给通讯员,这里却回击卫生员,并主动给牺牲的通讯员遮盖,表现了她思想觉悟的陡然提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文章故事主体的线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B、小说心理刻画细腻,如小说通过“我”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C、作者集中笔墨详细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D、《百合花》结构谨严,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3)、没有细节就没有故事,细节描写是叙事作品的特点。《百合花》也不例外,请结合小说中关于“百合花”的细节描写,指出其潜藏着的意蕴。
    (4)、《百合花》是一篇革命战争小说,但作家茅盾评价《百合花》是“清新俊逸、富有抒情诗风味”的小说。请结合选文,请就选材、环境、语言这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 1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 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没有跟着上,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才开始认识你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3、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论及“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句子是“”。
    (3)、“露”是古诗词里的常见意象,请写出含有此意象的诗“”。
  •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

    【南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插秧歌

    【南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曾几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对比。盼望久已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复苏了。选“梦回”这一时刻,更显意外之喜。 B、第三句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第四句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虽用前人的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 C、“千里稻花应秀色”句运用了虚写,诗人想象千里稻花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了久旱逢甘霖,秋收有望的欣喜之情。后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欣喜的心情。 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丰收有望的喜之情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更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豪之情。
    (2)、两首诗都写雨抒怀,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 , 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 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注释】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后A世B贤C师D吾俭E不贤F毋为G势家所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 B、绝,意为渡过,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义相同。 C、石,表单位,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与《五石之瓠》中的“石”意义相同。 D、适,意为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宝物的认知与世俗之人不同,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大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伍员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撑着船正在打鱼的老人的帮助,寻而不得后每次吃饭前都要祝祷那位老人。 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贤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越粗陋,就像鄙人。 D、汉五年,刘邦登皇帝位,萧何因功劳最大,被封酂侯,却选择在穷苦偏僻的地方置办田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5)、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 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 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 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 )
    A、“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 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 D、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 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地球上大多数生物来说,__①__。为了应对这些环境变化,它们需要不断做出决策,选择最佳的方式来生存和繁衍。__②__,它们需要及时防御或者逃跑;

    当环境资源比较匮乏时,它们需要降低自己的耗能并积极寻找新的营养资源;而在环境安全、食物充足时,它们可能得及时繁殖,让自己的基因能传递下去……

    但并非对于所有的环境变化,生物体都预先知道该如何应对。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动物而言,__③__,这种能力让我们在经历一次环境改变过后,吃一堑长一智,在下次遇到同样的环境变化时,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而这种名为“记忆”的能力,来源于神经组织的特殊能力,神经组织在接受外界刺激后会形成神经冲动,对于特定的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今后遇到这种刺激时可以

    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对于没有那些神经系统的原核生物,也会拥有记忆吗?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1)、文中画横线部分生动且具体地刻画了翠翠天真活泼的形象,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作者为什么使用了“目”“眸子”“眼睛”等不同的词语描写同一个地方?
    (3)、文中加点词“略弯”“横渡”相较于“弯”“渡”,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杜甫《兵车行》中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句子,高适《燕歌行》中也有“”的诗句。
    (2)、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3)、小说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其实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应用,小刚随即吟出了王维诗歌中“”的句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 20、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 , 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果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释】①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 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道观名。②匏瓜:星宿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起笔就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了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 B、张诗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巍巍泰山,俯瞰“烟九点”,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C、李诗开篇“朝饮”“暝投”两句,字面写诗人登山时间之长,实则写诗人倘徉泰山美景之久 D、李白在静美的夜色中游览泰山,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
    (2)、这两首登山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上一页 475 476 477 478 4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