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 ”的遐思。
  • 2、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 3、“  ,”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 4、《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 5、 《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 6、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回答问题。
    (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作者写道: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4)、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旨在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将因人而异:它不仅取决于一位读者为满足这个高尚的需求能够牺牲多少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人也许柏拉图是最可敬的智者,荷马是最可爱的诗人,对于他,柏拉图和荷马始终将成为全部文学的中心;可对另一个人,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也将是另一些名字。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赫尔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自己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也都如此。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研读世界文学,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等巨大财富,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 B、因为我们能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进行深入阅读,由此获得满足和幸福,所以对杰作也就会拥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即使是比较难读的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等,都能被你读懂。 D、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要让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B、为了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不仅取决于读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能牺牲的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特别是读者对自己的认识。 C、读者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最重要的是要去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都是错误的选择。 D、就阅读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你所阅读的材料也是提升你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读书也是这样。 B、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求精”是指读书时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 C、据说诸葛亮曾与徐庶、石广元等人一起读书,但读书的方法各有千秋。其他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D、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4)、材料一结尾处作者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加以概括。
    (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读书的方法。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86年,在袁隆平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喜看稻菽千重浪》) B、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读书:目的和前提》) C、大约四百多年左右的时间里,地坛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与地坛》) D、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的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 9、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关于读书,想必你也深有感触吧。请大家各抒己见,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地方有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 都极舒适外,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刚到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往郊外跑,这叫做“跑警报”。昆明做小买卖的,也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叮叮糖”。“叮叮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所以叫作叮叮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我们有时在松树下捡到很大的成熟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辫,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 B、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装在套子里的人》) C、“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 D、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请从描绘画面、传递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动词“击”和“嗑”的妙处。
  •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近日出版的上古神话作品《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客观地记叙了一个更加系统性的神话世界,并对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B、让个税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起征点需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C、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D、近两年来,不少大湾区青年工作机构以立足于深圳的科技优势和创新文化平台为基础搭建平台,使三地青年在共同探索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 1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到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的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无事可做,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

    这则短短百字的留言迅速在朋友圈、豆瓣、微博之间接力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人,不少人因此回想起那些被图书馆“拯救”的时光、被阅读点亮人生的时刻。有东莞市民表示,东莞图书馆 24小时开放的那个馆,有特别多外来务工的人,有的睡觉,有的看书,在精神和身体的层面上都是庇护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感悟?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 13、语言文字运用Ⅱ
    (1)、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2)、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吸引了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党员的广泛关注,大家通过平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已成为该校师生党员的移动“加油站”。据统计,在西北师范大学5183名党员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完成注册学习的党员有5107人,占全体党员人数的98.5%,每天活跃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党员人数超过3500名。

    (2019年3月报道)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2个字。

  • 14、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读者都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但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们或者热衷____,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沉迷于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

    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大话当作讲故事,把喜闻乐见理解为____,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____,但裁剪拼接、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____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如果一旦为了抓眼球而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便无法实现。

    ____,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弄虚作假 耸人听闻 无可非议 奇货可居 B、故弄玄虚 耸人听闻 无可厚非 待价而沽 C、故弄玄虚 骇人听闻 无可非议 奇货可居 D、弄虚作假 骇人听闻 无可厚非 待价而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一旦为了抓眼球而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任务便无法实现。 B、如果一旦为了抓眼球而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作用便无法实行。 C、一旦为了抓眼球而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功能便无法实现。 D、一旦为了抓眼球而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便无从谈起。
    (3)、下列在文中横线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仅要改文字,还要改思路 B、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是要改思路,而是改文字 C、好作风源自好文风,祛除浮夸不是要改文字,而是改思路 D、好作风源自好文风,祛除浮夸不仅要改思路,还要改文字
  • 15、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赞美古人、批评今之众人从师态度后,得出结论性的句子是  ,
    (2)、韩愈指出那些家长们为孩子将来计而择师的句子是  ,
    (3)、韩愈赞手工业者们互相学习的句子是  ,
  • 1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①“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7、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颖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5)、柳宗元用“蜀犬吹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18、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做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3)、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9、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源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 20、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他们在里面穿来穿去,发现、寻找着各种不同的路径。这是桥孔啊,涵洞啊,隧道啊,是地道战啊……他们有时伸出一个黑黑的脑袋来,喊叫一声,又隐没了。他们从薄暗中爬出来,爬到圆筒的顶上来奔跳。最初,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要等两只脚一齐站稳,然后再往另一个上面跳,现在,他们连续地跳着,他们的脚和身体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弧形的坡面,习惯了这样的运动的节拍,他们在上面飞一般地跳跃着……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是桥孔、涵洞、隧道、地道战……他们伸出一个黑黑的脑袋来,喊叫一声,又隐没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分析文中第二处省略号的用法及效果。
上一页 469 470 471 472 4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