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词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① , 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② , 越容易表现激昂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③。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
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ㅤ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以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ㅤㅤ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童年的生活虽然贫瘠,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四季流转。
ㅤㅤ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白帆远去,如血的夕阳照着散落的村庄,也照着纵横交错的水流和阡陌相连的小道,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____,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____,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有时看书____,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____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卓越不凡(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2)、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分析杜甫的《登高》一诗时说:“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的两句是“ ,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 ,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之志,也难免会“赢得仓皇北顾”。(6)、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7)、韩愈《师说》中“ , ”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双声子
[北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牢落①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② , 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释】①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之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忆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与上片虚实结合。夫差虽有运筹帷幄之志,却最终亡国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到了呼应前文(2)、柳永的这首词一反其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分析鉴赏。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ㅤ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年 ,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ㅤㅤ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且言:“先臣(杜)恕、(杜),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② , 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 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 , 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注释】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审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③扬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遁:逃跑 B、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擢:提拔 C、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迨:等到 D、若令执先臣故事 , 拔泥涂之久辱 故事:真实或虚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从而师之 B、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D、李邕奇其材(3)、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益骜放不自修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蚓无爪牙之利 D、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C、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D、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徙,徙居,搬家,即古代的流放刑罚,流放有罪之人到边远的地区。 C、天宝初年,“天宝”是唐玄宗的第一个年号,“天宝初年”属于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 D、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来他得到玄宗厚爱,多次被宴请,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B、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C、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杜甫进献三篇赋。 D、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
(8)、杜甫在上奏的赋颂中认为自己不应被皇帝舍弃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ㅤㅤ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ㅤㅤ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ㅤ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ㅤㅤ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蕙风词话》卷一)这样(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ㅤㅤ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ㅤㅤ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的“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读者在读词过程中虽然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完全被动的。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思想意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下面的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还因多愁自己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地下含水层以外,冰川更是丰富的水源。地处库木塔格沙漠东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就有不少“雪水渔场”。敦煌市阳关镇降雨极少,被称为中国的“旱极”,①____,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21世纪初,当地人民突发奇想——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②____。他们先用黏土固沙,再修筑了近十米高的屏障挡住沙尘暴,最后植树造林,利用这三道关卡解决了泥沙渗水的问题。 通过地下暗河,使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的原因,还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转换为清澈见底的水。如今,阳关镇的养鱼业早已拓展为集养殖、旅游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沙漠生态产业,帮助当地人发家致富。
沙漠养鱼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③ ____,沙漠养殖场有着一个巨大优势——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而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鱼儿们喜欢洁净的水和温暖的阳光,沙漠恰恰可以成为鱼的海洋,成为所在各国的经济资源之一。专家估计,全球沙漠养鱼场每年可产出3000多万吨鱼虾,产值高达2500多亿元人民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①____。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②____!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③____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
(1)、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恍惚中,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 ,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②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利于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13、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劝学》中荀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道理。(2)、 《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威武气势。
-
14、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
1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 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 , 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5)、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抢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撇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 , 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 , 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3)、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
18、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 , 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儒道无论存在多大差异,都能相互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虽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前面。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2)、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试分析第二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9、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2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3)、“ , ”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描写六国祖辈创业的艰难、开疆拓土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