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下列句子表达手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B、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C、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
2、对下面一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反复 对偶 反问 B、反复 排比 反问 C、反复 对偶 设问 D、排比 拟人 夸张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
4、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26年3月18日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 B、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这样说:“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C、从表面上看来,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者之间似乎没有连裆瓜葛,但是,从实质上看,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是合谋的。 D、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当哭 , 痛悼折翼蓝天的金孔雀余旭。我们知道你化作了天空那片云彩,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伴我们自由飞翔。 B、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 C、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地震,距离震中较近的小镇凯伊库拉主要道路出现塌方、滑坡及道路裂缝等情况,场面惊心动魄。 D、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
6、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_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____而前行。
A、奋然 黯然 欣然 毅然 B、毅然 黯然 欣然 奋然 C、欣然 毅然 奋然 黯然 D、欣然 奋然 毅然 黯然 -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①( )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②( )得到噩耗,说卫队③(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 )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⑤( )我对于这些传说,⑥( )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 )我还不料,⑧(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⑨(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A
便
才
竟然
但
可
何
可是
也
何况
更
B
才
便
居然
而
但
竟
然而
也
况且
更
C
便
才
居然
而
可
竟
可是
还
况且
更
D
才
便
竟然
但
但
可
然而
也
何况
更
-
8、判断成语运用正误。(1)、有些歌手唱歌以情动人,常常长歌当哭来表达思念之情。( )(2)、澳大利亚多座城市遭遇暴风雨袭击,电闪雷鸣,场面惊心动魄,仿佛世界大战情景再现。( )(3)、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个体生命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殒身不恤。( )
-
9、辨析词语(1)、徘徊·徜徉
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得意时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犹豫不必自弃。
(2)、爆发·暴发最具力的一支牛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逐渐走低,套住了许多想在短期内的股民。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水灾过后的悲惨情景令人 , 而关于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报道文章令人。
-
10、辨明字形
①编jí( ) 通jī( ) 作yī( )
②àn( )然 ān( )熟 万马齐yīn( )
③屠lù( ) chuō( )穿 jié( )断
④和ǎi( ) 暮ǎi( ) 拜yè( )
⑤气gài( ) 慷kǎi( )
⑥yǔn( )身不恤 yǔn( )石 -
11、读准字音(1)、单音字
①洗涤( )②踌躇( )③桀骜( )④赁屋( )⑤黯然( )⑥不惮( )⑦尸骸( )⑧呻吟( )⑨浸渍( )⑩绯红( )⑪喋血( )
(2)、多音字①前面人头攒( )动,都像是攒( )足了劲,大声喊着,叫着。
②这次麒麟队遭受了重创( ),创( )造辉煌的梦想暂时破灭了。
③两岸人民拥有共同文化这一事实不会因为某些台独分子拐弯抹( )角的几句吞吞吐吐的话而被抹( )杀。
-
12、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第一段中“悲愤”与“悲哀”两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2)、结合文章标题来理解第1段的文字,是为了“忘却”呢,还是为了“记念”?(3)、第1段结尾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了没有? 从文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概括不超过22字)(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2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得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近代美学家克罗齐的看法恰与刘彦和的一致。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刘彦和所谓“事”),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我特别提出这一个中外不谋而合的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意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摘编自朱光潜《情与辞》)
材料二: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在纷繁世相、茫茫人海之上,望得见斗转星移、百川东流。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在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欢愉和伤痛中,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生活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历史的主体中锻造、建构自己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鲜明地感受到那一代作家和一个时代文学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这样的精神,就是把文艺自觉地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就是作家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地汇入时代和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在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动性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摘编自铁凝《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灵上的感触。 B、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 C、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作家应自觉地投入到时代的创作中,使中国革命文艺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作家只有经过“思”的过程,才能将内心情感创作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C、艺术与自然之所以对立,是因为艺术需要人匠心创造,而自然不需要。 D、作家只要在创作时将本有的情感自然流露,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处在象牙塔中的作家常常忽视现实社会,将自己的理想置于完美的想象之中,超脱现实,寻找心中的净土。 B、现实主义作家常常细致入微地洞察时代,在自己的作品中冷静地描绘社会现实,客观地再现当时真实的生活。 C、鲁迅在风云紧急的时代里关注悲惨现实,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以鼓舞国人觉醒奋起。 D、周立波以家乡益阳清溪村为蓝本,十年的时间里,深入感受家乡的变化,怀着对时代的激情创作了《山乡巨变》。(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请分析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是如何做到“既像翱翔的鹰,又像扎根土地的树”?(5)、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4、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迅
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1)、按要求完成下面填空。①“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中的“纸老虎”,意思是”。
②“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这句中的“苍皇”,现在写作“ ”。
③“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这句中的“急于事功”,可用另外的四字词语替代,这个词语是。
(2)、阅读下面课堂学习材料,按要求完成答题。教师带领同学们讨论理解柔石这一人物,出示了下面表格内容。
柔石的“硬”与“迂”
硬
迂
借钱办朝华社,承担繁重工作
相信人们是好的,怀疑作者的“人心惟危”说
朝华社倒闭,拼命译书还债
和女性朋友同行保持距离
从新学习,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
学生甲不同意拆分理解柔石的“硬”与“迂”,并谈了如下理解与分析。
柔石决定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坚信“只要学起来!”就能办到,这确实体现出“硬”劲,但此刻提醒他的是文学大师,“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鲁迅这样写,是把自己当陪衬,同时也是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含蓄指出一个作家“使惯了刀”却要“耍棍”,这样“硬”来,理想的头还是会碰钉子。事实确实如此,柔石更好的作品,是他“转变”前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可见,柔石从新学习,要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这一事,不单单表现了他的“硬”,而是写出了他“硬”中“迂”。
⑴请认真阅读学生甲所谈内容,并从教师出示的表格内容中另选一件事,从学生甲的思考角度来分析柔石的“硬”与“迂”。
⑵学生乙认为文中所写“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比“硬和迂”更能体现柔石的思想性格。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具体说明。
(3)、选文的最后部分从写柔石带出冯铿,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这部分中的三个“疑心”内容、最后一句话来说明。 -
1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辞”是一种文体。 B、《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C、《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为纪念刘和珍君而写。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申平写人与动物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母题:第一种侧重于动物与人的和谐描写,将人与动物的深厚情谊渲染得①____。《草龙》《战马火龙驹》等一批写马与主人的那种生死相交、肝胆相照的故事,足以让人间许多人与人的情感故事②____,这是人类爱到深处的纯情故事的写照和升华。第二种主要描述人与动物的矛盾和冲突。《头羊》中的那只公羊和《白狼》中的那只老狼,它们对某些人类的祸害③____,那种复仇的方式将动物对人的反抗和报复写到了极致,这些读后让人惊醒、反思的动物的报复行为,有力地概括了人类相互祸害的残酷事实,类比、隐喻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复杂微妙的关系。这样高远的、涵盖人类本性中许多共性的立意,申平的动物微型小说在故事题材的奇特性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象征价值。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阿Q正传》) B、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D、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记念刘和珍君》)(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喋血(dié) 菲薄(fēi) 缄口(jiān) 赐予(cì) B、殒命(yǔn) 缁衣(zī) 客栈(zhàn) 山阿(ē) C、奴役(mò) 缥缈(piāo) 扑倒(pū) 绯红(fēi) D、寥落(liáo) 涅槃(miè) 轻蔑(miè) 铿锵(kēng)
-
18、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选择刘和珍、白莽、柔石中的一人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颁奖词:
-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需要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具备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②过去30年,我们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③然而李文亮和其他几位医生的行为告诉我们,守护社会公义的良知和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样重要。④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人欣慰。⑤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⑥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⑦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如今的中华儿女要争做社会的“吹哨人”,让这种舍生忘我的责任意识与利济苍生的担当精神根植于华夏儿女的心中。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旧家的火葬
夏衍
①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④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成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⑥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著,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⑧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的消息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
⑪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1939年5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的“痛快”和作者的“痛快”蕴含的感情不同,作者的感情要复杂得多。 B、“墙里和墙外的差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败落,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乌有。 C、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其实也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D、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提示了行文脉络,也揭示了旧家的变迁过程以及“我”对旧家的情感变化。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第⑨段末句意思是旧家“果园”被毁时“我”虽不在现场,却完全能理解亲人们与契诃夫《樱桃园》最后一场中主人公有同样的感情。 D、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做简要分析。(4)、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