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洋蓝色碳汇中的“生物泵”是指海洋中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颗粒有机碳由海洋表面向海底的转移过程(基本过程见图)。最新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表明海洋中生物储碳主要由海洋微型生物贡献,海洋中难以降解的惰性有机碳的储量约为6500亿吨碳,与大气CO2碳量相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传递 B、海洋碳汇的机制之一是碳经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颗粒有机碳 C、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碳汇效率不受海洋表层光照强度影响 D、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增强了海洋碳汇能力,缓解了温室效应
  • 2、为了补偿母体免疫力的下降,机体演化出了胎盘保护胎儿的策略。研究发现胎盘细胞会转录出一段特殊的RNA,随后被自身细胞识别为病毒核酸,从而诱导其他细胞合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下列与该现象相关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母体免疫能力下降有利于防止母体对胚胎细胞产生攻击 B、推测该RNA的碱基序列与某种病毒的序列相近 C、该机制可以激发免疫应答,提高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D、合成的特殊RNA片段越多,对胎儿的保护越有效
  • 3、有学者认为,自然选择对中性基因突变(既无“益”也无“害”)不起作用。又有科学家发现,拥有有害突变的个体会因为生存力或育性降低而从群体中淘汰,使得同一染色体上的其它突变也被一并清除,并将这种现象称为背景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的“益”与“害”不是绝对的,这与生物所处的环境有关 B、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相比无性生殖物种,有性生殖物种中有利突变被连带清除的概率更高 D、背景选择是导致中性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
  • 4、研究发现,如果RNA聚合酶运行过快会与DNA聚合酶“撞车”而使DNA折断,引发基因突变。酶R5可以吸附到RNA聚合酶上减缓其运行速度,扮演“刹车”的角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在模板链上的移动方向相反 B、R5与RNA聚合酶结合,会减缓相关蛋白质合成的速率 C、呼吸酶基因的两条单链上均有可能发生“撞车”事件 D、若神经元不能合成酶R5,则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将会提高
  • 5、科学家运用多种科学方法,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关于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方法、原理对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显微镜观察大量细胞后建立细胞学说:不完全归纳法 B、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假说—演绎法 C、在R型菌提取液中加入DNA酶等水解酶,证实DNA是“转化因子”:加法原理、减法原理 D、摘除胰腺的糖尿病小狗,注射胰岛提取物后症状消失,证实胰岛具有调节血糖的功能:减法原理、加法原理
  • 6、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子更多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B、通道蛋白既参与协助扩散也参与主动运输 C、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需要消耗能量 D、可通过胞吐作用将小分子物质排出细胞
  • 7、深秋时节,大自然调出绚丽的色彩,或金黄,或火红,引人入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叶由绿变黄的原因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大量增加 B、导致树叶变红的色素可能位于一种单层膜细胞器中 C、为分析叶片变黄的原因,常用无水乙醇分离叶片中的色素 D、树叶变黄、变红并脱落,不利于植物适应环境
  • 8、淇澳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       )
    A、迁入率、迁出率 B、出生率、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 9、肠道菌群能通过菌体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也能通过调节影响肠道菌群,部分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嗜铬细胞分泌5-HT,5-HT引起神经产生兴奋,进而产生呕吐,同时兴奋传递到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受毒素刺激产生痛觉是非条件反射吗?(填“是”或“不是”)。
    (2)、图中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肠嗜铬细胞分泌的5-HT、细胞Ⅱ分泌的细胞因子都在内环境中吗

    A.都是              B.都不是       C.前者是后者不是              D.后者是前者不是

    (3)、图中细胞I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是 , 从而使细胞Ⅱ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最终使B细胞分裂、分化为
    (4)、研究发现某些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高香草酸(HVA)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研究人员检测发现,抑郁症模型小鼠脑组织中HV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小鼠,且肠道菌群中缺乏能产生HVA的B菌。他们对抑郁症模型小鼠进行HVA给药或肠道移植B菌,获得图1、图2所示实验结果。

       

    ①图1结果表明肠道移植了B菌能产生HVA到达脑部,依据是

    ②将小鼠在无法逃离的水槽中放置5min,小鼠放弃挣扎、漂浮不动的总时长是评估抑郁症状的重要指标。结合题目信息,提出一个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 10、先天性聋哑存在多种遗传方式,如下图表示某家系有关先天性聋哑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族聋哑遗传涉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且两对基因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的相关基因进行了电泳,电泳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不同条带表示不同的基因),已知5号患病和B/b基因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I-1

    I-2

    Ⅱ-5

    Ⅲ-8

    Ⅲ-10

    条带①

     

     

    条带②

     

    条带③

     

     

    条带④

     

    A、条带①表示A基因,条带③表示B基因 B、Ⅱ-4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或AaXBXb C、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16 D、Ⅲ-9号可能同时携带两种不同的致病基因
  • 11、科学家通过小鼠低蛋白饮食与正常饮食的对比实验,发现亲代的低蛋白饮食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其机理如图),且这种影响可遗传给子代。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身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 B、组蛋白甲基化水平增加,将导致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 C、ATF7的磷酸化,将导致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水平提高 D、亲代的低蛋白饮食,会改变子代小鼠的DNA碱基序列
  • 12、图甲为某人体干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该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进行有丝分裂时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很可能是图乙的分裂前期 B、图乙中出现两个高峰可能主要是因为mRNA增多 C、图乙分裂间期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基因A D、图乙分裂间期时基因b能边复制边转录
  • 13、植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元素种类有所差异,合理施肥才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如图表示土壤中甲、乙两种元素浓度变化与某植物生长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甲元素为微量元素,乙元素为大量元素 B、合理施肥时,甲乙的最佳施用浓度分别为A、D C、使用超过 D 浓度的乙元素,植物生长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缺水 D、若乙为N元素,随着施肥的进行,植物的光合速率越来越强
  • 14、植物细胞膜上的磷转运体在顺浓度运输H+进入细胞的同时,也会将土壤溶液中的H2PO4运输进入细胞,实现H2PO4和H+的同向协同转运,从而满足植物体对磷的需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2PO4被运输进细胞的过程消耗了能量 B、土壤溶液的pH升高有利于植物根细胞吸收H2PO4 C、若植物缺乏磷,则其生物膜系统的结构组成可能会受到影响 D、推测可知,低磷环境中,植物细胞内磷转运体相关基因的表达会增强
  • 15、规范操作是生物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生物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再加入样液中 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酵母菌产生的乙醇能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黄色 C、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再盖上盖玻片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将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后再制片
  • 16、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构建小型水生人工生物群落,可有效地去除水体中过量的N、P,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生物群落时应优先选择使用本地物种,遵循了协调原理 B、水体中的N、P被植物吸收后,可用于磷脂、核苷酸等有机物的合成 C、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防止群落中的鱼类等动物啃食植物 D、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可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
  • 17、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易导致病菌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抗菌肽以其快速杀菌活性、低耐药可能性、免疫调节特性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潜力成为最有前景的抗菌药物。研究发现将抗菌肽第52位的脯氨酸(密码子为CCA)替换成苏氨酸(密码子为ACA)可增强抗菌肽的杀菌活性。科研人员利用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对抗菌肽基因进行改造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抗菌肽第52位的脯氨酸换成苏氨酸,需要将mRNA的对应碱基序列中第位的碱基替换,碱基具体变化为。基因模板链对应的碱基改变为
    (2)、PCR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若变性时温度偏低则会导致反应效率降低,原因是________。
    (3)、据图分析,“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中设计的“诱变引物”应选择________。
    A、5'…CCTGTTAT…3' B、5'…CCTGGTAT…3' C、5'…ATACCAGG…3' D、S'…ATAACAGG…3'
    (4)、进行大引物PCR定点诱变获得改良的抗菌肽基因需要进行两次PCR(PCR1和PCR2),产物1最早出现在PCR1的第轮循环:PCR2的产物除改良的抗菌肽基因外,还有;通过PCR3快速扩增时应选用的引物是
    (5)、In-Fusion酶能够识别任何具有15bp相同末端序列的线性DNA分子并使其形成黏性末端,实现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科研人员将载体(320bp)两端连接上与改良的抗菌肽基因(180bp)两端相同的序列(15bp)并利用In-Fusion酶实现两者的连接,如图所示。最终获得的重组DNA分子长度为。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至少写两点)。

  • 18、葫芦科中有一种被称为喷瓜的植物,其性别不是由异型的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是由3个基因aD、a+、ad决定的,每株植物中只存在其中的两个基因。它们的性别表现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所示。

    性别类型

    雄性植株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雌性植株

    基因型

    aDa+、aDad

    a+a+、a+ad

    adad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D、a+、ad互为基因,这三个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2)、aD、a+、ad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
    (3)、在雄性植株中(填“存在”或“不存在”)纯合子,理由是
    (4)、为了确定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以上述表格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________(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 19、洞庭湖168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2002年2月被列为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调节洪水、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很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为了研究洞庭湖湿地的鸟类的生存状况,科研人员以4种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数量

    觅食生境1

    觅食生境2

    觅食生境3

    觅食生境4

    小鸊鷉

    ++++

    草滩沼泽(40%)

    苔草沼泽(30%)

    水塘(30%)

    (0%)

    夜鹭

    +++++

    水塘边林(35%)

    林缘地带(64%)

    开阔水域(1%)

    (0%)

    小天鹅

    ++

    草滩沼泽(23%)

    苔草沼泽(43%)

    滩涂边芦苇(18%)

    芦苇(16%)

    绿翅鸭

    +++++++++

    草滩沼泽(67%)

    苔草沼泽(4%)

    滩涂边芦苇(24%)

    开阔草地(5%)

    注:“+”表示种群数量,“+”越多表示种群数量越多,百分比是指的在相应觅食生境获得的食物占总食物的比例

    (1)、洞庭湖湿地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
    (3)、某同学绘制了该湖泊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图,但图中还少了一个能量流动的去向,请在图中补充完整________(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

       

    (4)、表中鸟类在群落中最占优势的是 , 从觅食生境来看,与其他3种鸟类生态位重叠度最小的是 , 若要研究该鸟类的生态位应该研究其
  • 20、某封闭型湖泊中,浮游动物甲、乙均以单细胞藻类为食,二者生态位部分重叠。研究人员连续5年监测种群动态(数据见表1),并在第三年引入外来鱼类丙(以浮游动物为食)。监测期间,每月同步测定甲和乙的相关指标(见表2)。

    表1种群数量与鱼类丙密度

    年份

    甲种群(×103个/L)

    乙种群(×103个/L)

    鱼类丙密度(尾/km2

    藻类生物量(mg/L)

    第1年

    8.2

    6.5

    0

    12.5

    第2年

    9.1

    6.8

    0

    11.8

    第3年

    2.3

    7.0

    15

    18.6

    第4年

    1.8

    7.2

    18

    20.3

    第5年

    1.5

    6.9

    20

    19.8

    表2甲、乙种群的繁殖特征(第3年数据)

    种群

    平均产卵量(个/个体)

    卵孵化率(%)

    幼体存活率(%)

    120

    65

    42

    80

    88

    75

    (1)、结合表1,分析引入鱼类丙后,甲种群年龄结构最可能为 , 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藻类生物量上升的原因是
    (2)、已知乙种群幼体具有透明外壳,成体体表分泌警戒物质。结合表2分析乙保持稳定的机制是________。
    (3)、为验证“鱼类丙对甲的选择性捕食是导致甲减少的关键因素”,在藻类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某小组提出以下方案:在实验池中同时投放甲、乙和适量的鱼类丙,观测二者数量变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指出该方案的不足是 , 改进措施为。若实验发现丙的胃含物中甲占比75%、乙占比25%,(填“能”或“不能”)直接证明“选择性捕食”,理由是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