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2-4.3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禁止生物武器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5 生态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同步训练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5 生态工程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训练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同步训练
-
1、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层面分别是。(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
2、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的原因是。
-
3、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
4、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5、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6、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
7、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
8、高密度水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鱼塘富营养化的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 B、鱼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种间竞争的关系 C、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被稻田中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
9、“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 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D、“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
-
10、下图反映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环境容纳量能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而上升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
11、据“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
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
-
12、“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意义是。
-
13、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
-
14、近年来,常年干旱的东非和中东等地突增降雨,地下蛰伏的虫卵孵化,使多国爆发蝗灾。据研究,蝗虫可呈两种生活形态,数量少时是散居型,数量多时散发外激素使其聚集,成为群居型。请回答相关问题:(1)、外激素属于信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填“单向”或“双向”)传递的。(2)、如图所示,信息传递需要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和信宿五个主要部分。
散居型蝗虫幼虫呈绿色,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刺激性的苯乙腈并产生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3)、干旱地区真菌、蛙类较少,是蝗虫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目前,人们尝试应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治理蝗灾,将使蝗虫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增大”或“减小”),该防治措施属于。 -
15、系统的组成成分,丙中A、B、C、D是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为第营养级。(2)、若图中A流向C的比例不变,A流向B、D的能量比例由1∶2变为2∶1,则D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理由是。(3)、在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填“>”“=”或“<”)回归无机环境的CO2量。(4)、D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捕食,B同样也能够依据D的气味躲避猎捕,从而保持彼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 -
16、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中,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
17、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
18、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B、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 C、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D、联系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
-
1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碳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②、③和④分别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D、图中的碳元素均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
20、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②④⑤ C、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