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A、B两个种群,A种群主要以a为食,B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又共同以c为食。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以c为食的个体会逐渐减少,此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下列情形不会导致生态位分化的是 ( )A、共同利用的资源较为丰富 B、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 C、错开各自活动的时间 D、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
2、研究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能量单位为J·cm-2·a-1 , 所有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1.0
X
0
植食性动物
9.5
Y=1.5
11.0
3.0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1
A、X的数值为20,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6J·cm-2·a-1 B、Y中包括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C、各营养级生物能量流动的过程均相同 D、未利用的能量将来都会进入下一营养级或流入分解者中 -
3、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和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C种群数量均大量减少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由A、B、C、D共同构成
-
4、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群落。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动物的迁徙可以引起群落的外貌变化 B、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着环境 C、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植物可能是森林中的阴生植物
-
5、科学研究发现,斑点钝口螈(一种穴居两栖类动物)的细胞具有绿藻(遍布于钝口螈体细胞及胚胎细胞内部,细胞内的绿藻周围通常会环绕着一些线粒体),首次发现了脊椎动物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被称为“太阳能脊椎动物”。成年雌性斑点钝口螈输卵管内亦有绿藻,它们产的卵在水中孵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绿藻与钝口螈细胞共生,使得钝口螈的胚胎细胞在能量利用上具有独特优势 B、推测钝口螈胚胎细胞中绿藻很有可能是在生殖过程中从母体的输卵管中获得 C、钝口螈胚胎细胞内绿藻的周围环绕的线粒体主要是为这些绿藻提供充足的能量 D、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
-
6、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乘务人员拟在太空构建“斑马鱼—金鱼藻—微生物”小型受控生态系统以实现“太空养鱼”,该生态系统的简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该生态系统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 C、斑马鱼、金鱼藻、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食物网 D、在设计该生态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组分之间的比例
-
7、下图为某湖泊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有5条食物链,螺蛳占一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湖泊生物群落 C、螺蛳与鲫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D、若水草、绿藻数量减少,则图中所有生物数量都减少
-
8、林窗是一种常见的森林景观特征,主要是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林窗区光照增多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 B、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C、林窗区域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会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D、森林群落春季与秋冬季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
9、科研人员对某地区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生态限制因子进行了相关研究,经数据处理并制成雷达图,结果如图所示(每个二维平面上的点距离圆心越近,表示其在这个指标上的属性越差,相反,离圆心越远,表示其在这个指标上的属性越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制约该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 B、在影响玉米生长的生态因子中,比较适宜的生态因子主要有>10℃积温和年降雨量 C、不同坡度使玉米呈现出明显的水平结构 D、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注重有机肥和钾肥的施入,提高玉米产量
-
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等鸟类。貂熊主要分布于针叶林,它耳小、尾短、毛长、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也能捕食大型动物。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不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貂熊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 D、貂熊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猎物
-
11、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简洁明了的语句,以表达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下列语句中不是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蚯蚓翻土,肥力自生 B、山间溪流,鱼跃鸟飞 C、风传花香,鸟报春归 D、刈草饲牛,糠肥豕瘦
-
1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 C、到达高海拔地区感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引起中暑
-
13、紫茎泽兰原产于美洲,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入侵植物,常在入地草本层成为单一优势种,给农林牧业带来经济损失。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甲、乙和丙皆为本土陆生草本植物,且株高等性状与紫茎泽兰相似。图(a)为4种植物的生态位关系,由此可知紫茎泽兰入侵后对植物影响最大,原因是;图(b)为上述4种植物的分布区域,其中2种植物分布已注明,若要采集甲和丙植物,最可能分别在和生境采集到。(2)、相比原产地,入侵后紫茎泽兰改变了叶片中氮元素的分配模式,具体情况见下表。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入侵地紫茎泽兰减少用于防御的氮含量的原因是。
氮元素含量的相关指标(mg·m-2)
原产地
入侵地
叶片细胞壁中防御化合物的氮含量
116.25
44.10
叶绿体中的氮含量
712.5
793.8
叶片总氮含量
1253.00
1255.00
(3)、紫茎泽兰可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渗入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研究人员选用本地物种对紫茎泽兰进行替代控制,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
14、近年来江西省共青城市通过推广“稻虾共作”养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生态立体种养、稻虾效益双增。“稻虾共作”中的小龙虾四处爬动挖洞,摄食害虫和杂草,实现水稻、小龙虾增产增收。(1)、小龙虾在稻田中清除杂草和害虫的同时,还能为水稻松土,并且可依托小龙虾走垂钓和观光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推进农旅融合。这种“稻虾共作”新模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能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分析其原因是。该过程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3)、“稻虾共作”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防治;水稻在稻虾共作区中正常生长所需施加的化肥量比常规区少,可能的原因是。(4)、除了稻虾共作,有的农田还养殖了鳖类。鳖属于杂食性爬行动物,在农田中幼鳖以水中植食性小动物为食,成鳖捕食水中某些植食性动物,也采食鸭舌草等植物,植食性比例和肉食性比例约为2∶1,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成鳖生长1kg消耗的所有第一营养级中的能量如果用于饲养幼鳖可以使其增长kg。
-
15、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HPV入侵机体后,经[ ]细胞处理传递HPV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使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 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2)、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物质b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从而促进靶细胞的裂解,物质b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3)、HPV病毒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推测,HPV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偏向(填“Th1”或“Th2”)方向;二是皮肤细胞中表达的HPVE5蛋白可抑制物质b的分泌,从而抑制细胞免疫,降低了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4)、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通常要进行三次疫苗接种,原因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三次接种必须间隔一定时间的原因是。
-
16、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m1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1)、将m1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 , 表型为(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基因突变为a1基因)。(2)、突变体m2与m1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变为a2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A1、A2、a1和a2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 , a2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 , 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 , 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 , 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3)、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1的基因型为 , 若将m1与m2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得到F2 , 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
-
17、研究发现夜晚玩手机、看电视等过多光暴露会显著增加糖尿病、肥胖等患病风险,同样,自然光也可利用该机制降低人体的代谢能力,其机制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 ,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填“双向”或“单向”),原因是。(2)、为验证交感神经是“眼—脑—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细胞”通路的重要环节,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假设:“过多光暴露”通过交感神经调节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过程。
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似的健康空腹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对甲组小鼠给予适量自然光照,乙组小鼠 , 丙组小鼠。
③将三组小鼠置于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
预期结果:三组小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产热量的大小关系是乙组>甲组>丙组。
-
1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的种植结构及水乡传统农业,体现了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生态工程整体原理的应用 B、“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的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
19、种子萌发时为了防止子叶在出土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会形成“顶端弯钩”。水杨酸(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信号分子,为研究SA对拟南芥顶端弯钩的形成和胚轴向光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A不利于植物形成“顶端弯钩” B、SA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C、SA可促进拟南芥胚轴向光弯曲生长 D、SA可能影响了生长素在胚轴处的运输
-
20、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对图中杂交子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A、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1∶2∶1 B、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C、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D、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