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利用以下装置可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作用。假如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呼吸作用的底物均为葡萄糖,且不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装置甲遮光处理,可用来探究植物能否进行有氧呼吸 B、在光照条件下,利用装置乙、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 C、如果装置丙的有色液滴向右移动,则该装置中氧气增多 D、如果装置甲的有色液滴向左移动,则装置中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 2、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由A、a控制),体色有灰身和黑身(由B、b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型均为红眼灰身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子代,某种基因型的合子完全致死,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P     红眼灰身雌果蝇×红眼灰身雄果蝇

    F1                           ↓

    F1

    红眼灰身

    红眼黑身

    白眼灰身

    白眼黑身

    雄性

    301

    99

    298

    103

    雌性

    501

    203

    0

    0

    A、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B、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F1雌性中的红眼灰身存在致死现象 C、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培养,F1红眼灰身雌性均为杂合子 D、选择F1中的红眼黑身雌性与白眼灰身雄性杂交,子代白眼黑身雄性所占比例为1/32
  • 3、现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若干株,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杂交和自交 B、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 C、鉴别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只能用测交,而提高高茎豌豆的纯度常用自交 D、让这些豌豆自交和让这些豌豆自由交配,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种类都不相同
  • 4、现有数量足够多、比例如下的两组球:①红球:黄球=1:1,②蓝球绿球=1:1,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不透光桶,用以上材料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小桶中放入①组球可进行Dd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模拟实验 B、甲、乙小桶中分别放入①组球可模拟Dd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实验 C、甲、乙两个小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①②组球,可进行YyRr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模拟实验 D、甲、乙两个小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①和②四种颜色小球,可进行YyRr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 5、下列关于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分离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甲中①②③ B、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乙中的④⑤⑥ C、图甲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6、自然情况下,牛的生育率很低,畜牧业生产上可通过下图两种途径实现良种牛的快速大量繁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1和途径2过程中都有胚胎的形成,均为有性生殖 B、图中的激素处理是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促使雌性牛超数排卵 C、途径1受精前,需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MI中期 D、途径2进行胚胎移植前,要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 7、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果蝇(基因型为AaXBY)精原细胞中的A、a及B基因,然后再观察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荧光标记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正常减数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应该存在6个荧光位点,且每种颜色各2个 B、若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最终形成的细胞中可能不存在荧光标记 C、若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会出现只有2个荧光位点的情况 D、若次级精母细胞中出现3种颜色的荧光位点,可能是减数分裂I前期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 8、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下列关于“气孔振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片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气孔张开 B、干旱条件下气孔关闭与夜间气孔关闭的原因相同 C、“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D、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不一定会张开
  • 9、下图为类囊体薄膜上发生的光反应示意图,PSI和PSⅡ分别是光系统I和光系统Ⅱ,是叶绿素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能吸收利用光能进行电子的传递。PQ、Cytbf、PC是传递电子的蛋白质,其中PQ在传递电子的同时能将H+运输到类囊体腔中。图中实线为电子的传递过程,虚线为H+中的运输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ATP合成酶由CF0和CF1两部分组成,在进行H+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同时催化ATP的合成 B、图中电子传递的过程,最初提供电子的物质为水,最终接受电子的物质为NADP+ C、类囊体两侧H+浓度差的建立是由H2O光解产生H+和PQ主动运输H+进入类囊体腔形成的 D、光反应产生的氧气可用于细胞的有氧呼吸,且在线粒体内膜消耗
  • 10、研究发现,金鱼具有一些与人体不同的细胞呼吸方式(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的乳酸转化机制可使其在缺氧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 B、人体肌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时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物质X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与其一起产生的还有[H]和ATP D、图中③和⑤过程不能产生ATP为金鱼细胞代谢供能
  • 11、小苏打牙膏含有碳酸氢钠呈碱性,具有抗菌和美白牙齿的作用;加酶牙膏含有多种酶,可以分解食物残渣和细菌,使我们的牙齿亮洁、口气清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牙膏中的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达到分解细菌的目的 B、适当延长刷牙时间有利于酶发挥作用,说明酶不具有高效性 C、加酶牙膏中多种酶催化同一反应,不能说明酶不具专一性 D、同时使用小苏打牙膏和加酶牙膏,可能使酶的分解能力下降
  • 12、将某高等植物细胞分成两组:甲组细胞置于溶液a(蔗糖溶液或KNO3溶液)中,乙组细胞置于等体积的溶液b(蔗糖溶液或KNO3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检测容器(盛放甲、乙两组细胞的容器完全相同)中水分的变化量,以确定细胞的吸水能力,甲、乙两组所得结果分别如图中的曲线A和B所示。据图判断以下哪个时间段内水分子进细胞的速率大于出细胞的速率(       )

    A、A曲线的0~T1时间段 B、A曲线的T1~T2时间段 C、B曲线的0~T1时间段 D、B曲线的T1~T2时间段
  • 13、构建模型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2n=4,染色体制作材料为橡皮泥)变化的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建减数分裂模型时,要注意处于各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特征 B、构建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模型时,每个细胞需含两种颜色、两种长度的4条橡皮泥 C、由于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以及减数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配子具有多样性 D、题干所述模型及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细胞分裂图像均属于物理模型
  • 14、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动态结构 B、魏斯曼通过显微镜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最早观察到了减数分裂过程 C、摩尔根利用F1红眼雌蝇×白眼雄蝇直接证明了控制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 D、卡尔文、鲁宾和卡门分别利用同位素的不同性质对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研究
  • 1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在物种间不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差别 B、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免疫等功能,这些蛋白质称为结构蛋白 C、细胞质基质能为细胞代谢提供水、无机盐、氨基酸等物质 D、细胞内单层膜围成的区域中均能发生蛋白质、糖类、脂质的合成
  • 16、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 、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 、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 17、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 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细胞中的各种周期蛋白(Cyclin)与相应的蛋白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形成一系列检测点,以检测细胞周期是否正常进行。下图是人体(2N=46))细胞周期示意图,若检测到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则细胞分裂进入下一阶段,否则细胞会暂停分裂。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激酶是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周期蛋白(Cyclin)与蛋白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的过程,实质是周期蛋白的磷酸化过程。该过程需要ATP的参与,ATP在周期蛋白磷酸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蛋白激酶的特性有(答两点)。
    (2)、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连续的过程,物质准备过程包括图示中的时期是。在物质准备阶段,细胞发生的主要变化是。M期各个时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来判断。
    (3)、据图分析,若Cdk2-CyclinE复合物检测到核DNA分子异常或没有复制,则细胞会停留在。正常情况下,在检测点4~5之间检测到染色体的数量变化为
    (4)、若复合物检测到DNA分子受损,则细胞会暂停分裂,并激活细胞进行DNA分子修复,甚至引发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的过程。
  • 18、图示为线粒体内外膜的结构示意图,③是线粒体孔蛋白,负责将丙酮酸运输到膜间隙;④是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负责将丙酮酸运输到线粒体内部。①细胞色素C氧化酶、②ATP合酶是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蛋白质。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外膜和内膜进入线粒体内分别依赖于膜上的 , 两种物质运输丙酮酸方式的差异是
    (2)、细胞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电子传递链积累起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据图可知,该浓度梯度存在起到的作用是。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的原因是。NADH积累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还原为
    (3)、氰化钾是一种剧毒物质,专一性破坏线粒体内膜上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结构,使其不能将电子传递给氧气,导致ATP不能正常形成。氰化钾中毒会引起动物体温升高,原因可能是。此外,动物中毒后血浆pH会下降,是因为
    (4)、急性氰化物中毒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缺氧,提高氧分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已知中毒小鼠在不抢救的状态下30分钟死亡,为探究提高氧分压的最早时间对中毒小鼠抢救的影响,以中毒的小鼠为实验材料,5分钟为时间间隔,写出实验方案
  • 19、多酚氧化酶是一类含Cu2+的氧化还原酶,广泛分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有O2时,多酚氧化酶能催化酚类或多酚类物质和O2生成醌类物质,呈现红色、褐色,进一步反应呈现黑色。为探究不同生物体内多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人员分别以①橄榄多酚氧化酶、②苹果多酚氧化酶、③茶叶多酚氧化酶、④茶叶多酚氧化酶+Cu2+、⑤茶叶多酚氧化酶+亚硫酸氢钠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OD值是在416nm波长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OD值越小,产物的生成量越多)。回答下列问题:

    pH

    OD

    组别

    1

    3

    5

    7

    9

    11

    5.2

    3.9

    1.0

    1.2

    3.6

    5.0

    5.2

    4.3

    1.8

    1.8

    3.9

    5.1

    5.2

    4.5

    2.5

    2.3

    4.2

    5.0

    5.2

    2.3

    0.8

    0.7

    2.1

    4.9

    5.2

    4.9

    4.3

    4.0

    4.8

    5.2

    (1)、多酚氧化酶的化学元素组成为。多酚氧化酶能催化醌类物质的生成,其作用机理是
    (2)、实验中pH=5时,3种多酚氧化酶中活性最强的是。为探究苹果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实验思路为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抑制剂和激活剂等,上述实验中,Cu2+和亚硫酸氢钠分别是多酚氧化酶的
    (4)、桃、苹果、香蕉、荔枝等果实中含有较多的多酚氧化酶,褐变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甚至腐败。为降低去皮后的果实和果汁褐变的速度,以利于保存。请你提出两点合理的建议
  • 20、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端粒长度与端粒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可以逆转录修复端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的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激活 B、在癌症患者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抑制 C、端粒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原料X是脱氧核苷酸 D、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会引发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代谢和增殖速率减慢
上一页 295 296 297 298 2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