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
2、与双链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
-
3、酵母菌和醋酸杆菌均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
4、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含有遗传物质。
-
5、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科学家人工合成。该人工合成病毒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无细胞核。
-
6、将蝌蚪肠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蛙卵中,形成重建的“合子”。有些“合子”发育成正常的蝌蚪,而单独培养肠细胞却不能发育成蝌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是受某些物质的限制 B、“合子”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已失去全能性 C、“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分化 D、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是由于其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
7、再生医学领域在2019年首次利用异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出的眼角膜组织,移植到病人体内,成功治疗一名失明患者,且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同 B、神经干细胞和iPS细胞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C、体外培养iPS细胞时培养液中不需要加入血清等物质 D、患者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因为移植细胞与其自身细胞的基因相同
-
8、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 , 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
9、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 , 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
10、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仅示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含图甲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精细胞 B、图甲中染色体①②组成一个四分体,二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 C、形成图乙细胞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D、图甲可对应图丙的b时期,与其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d、e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
1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列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合成后,首先储存在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为 ,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是氯离子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是。(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断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兴奋性、抑制性)突触。(4)、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异常引起的。见下图,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两点。
-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 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 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13、农业生产中,旱粮地低洼处易积水,影响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据研究,某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与甲、乙两种酶相关,水淹过程中其活性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作物根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其代谢特点有;参与有氧呼吸的酶是(选填“甲”或“乙”)。(2)、在水淹0~3d阶段,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淹第3d时,经检测,作物根的CO2释放量为0.4μmol·g-1·min-1 , O2吸收量为0.2μmol·g-1·min-1 , 若不考虑乳酸发酵,无氧呼吸强度是有氧呼吸强度的倍。(3)、若水淹3d后排水、作物长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从代谢角度分析,原因是(答出2点即可)。 -
14、某植物的红花与蓝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300对亲本分为2组,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一
蓝花×蓝花
全为蓝花
二
红花×蓝花
红花∶蓝花=5∶1
A、该植物的花色中红花对蓝花为显性 B、第二组的子代红花植株全部是杂合子 C、第二组红花亲本中杂合个体所占比例为1/3 D、若第二组中红花亲本个体全部自交,则子代中蓝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16 -
15、图1为人的红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图2为一种人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示意图,该抗原是一种特定的糖蛋白,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1)、与糖蛋白的元素组成相比,磷脂特有的元素为。据图1可知,人红细胞膜上的鞘磷脂(SM)和磷脂酰胆碱(PC)多分布在膜的侧,而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丝氨酸(PS)则相反。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有关。(2)、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 图2所示抗原于整个基本支架。该抗原含有个肽键,连接到蛋白质分子上的寡糖链的分布特点是。(3)、图2中人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是红细胞未成熟时由进行合成和加工完成的。(4)、生物正交化学反应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该反应是指三个氮相连的叠氮化合物与含有碳碳三键的环辛炔之间无需催化剂催化,即可快速连接在一起,对活细胞生命活动没有干扰和毒害。已知细胞表面的寡糖链可进行叠氮修饰,科学家借助该原理成功地实现用荧光基团标记来“点亮细胞”的目标。
操作思路是:将细胞表面的寡糖链进行叠氮修饰, , 然后利用叠氮化合物与环辛炔之间的连接即可用荧光基团标记细胞。
-
16、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叫 , 图2中的细胞处在该过程中。图3中从④到⑤的生理过程中(填“发生”或“未发生”)基因重组。(2)、图2中乙细胞处于图3中(填编号)阶段;图3中,曲线(填编号)阶段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3)、假如图2甲细胞处于该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某时期。请你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
-
17、草莓和葡萄是两种重要经济作物,对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指导草莓的生产。图甲表示最适温度时,葡萄和草莓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温度对草莓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1)、在提取草莓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时,需要在研钵中加入 , 其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2)、图中P点时,葡萄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3)、N点以前突然增大光照强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叶肉细胞中C3含量短时间内会(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当光照强度为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的环境因素主要是。(4)、如果葡萄原重xg。先置于暗处10h后重(x-20)g,然后光照10h后重(x+30)g,则总光合速率为g·h-1。(5)、Y点时,葡萄根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6)、据图乙分析,在光照条件适宜时,最适合草莓生长的温度是 , 温度从30℃升至35℃后,草莓的实际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
18、甲病是由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且基因突变的方式为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已知人群中染色体上a基因两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的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两种形式(图1)。图2中1号个体是甲病患者,若1号个体再次怀孕,为确定胎儿4是否正常,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提取该家庭所有成员的DNA为模板,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a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所得产物经限制酶Ⅰ酶切后进行电泳分离,得到DNA条带分布情况如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填“X”或“常”)染色体上,理由是。(2)、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 , 图3中1号个体的20kb的条带中具有基因。(3)、若4号个体只有1条12kb的条带,则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若4号个体只有1条20kb的条带,则4号个体的性别是。若4号个体有2条条带,待其成年后若与表型正常的配偶婚配,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
-
19、某自花传粉、雌雄同株植物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内的染色体如图所示。抗倒伏基因D位于突变型的4号染色体上,易染条锈病基因T位于突变型的8号染色体上,野生型相应染色体上分布着隐性基因d、t。将野生型和纯合突变型杂交得到F1 , F1自交获得F2。统计并检测F2的基因型及相应基因型个体数,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DD
Dd
dd
TT
Tt
tt
相应基因型数目
507
1028
498
340
1362
1021
(1)、为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需完成条染色体的DNA测序。突变体4号和8号染色体上D、T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2)、F1自交,F2中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研究人员发现易染条锈病基因的遗传结果与理论有差异,又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基因型TT、Tt、tt的个体数量之比总是与表中数据接近,即TT:Tt:tt≈。研究人员从雌雄配子活性的角度提出一种假说:雌配子活性均正常,含(填“T”或“t”)基因的雄配子成活率为 , 含另一等位基因的雄配子活性均正常。(4)、现有野生型、突变型、F1植株若干,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以上假说,并预测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实验设计:;
预测结果:。
-
20、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其中常染色体11对,22条,雌雄相同;性染色体在雄性中为一条,为XO,雌性中为两条,为XX)。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正常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1
甲组
乙组
丙组
染色体数目(条)
11或12
22
46
A、甲组细胞中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B、乙组细胞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C、丙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 D、三组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