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酵母菌的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B、实验时要先盖盖玻片再加酵母菌培养液 C、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稍待片刻再用显微镜计数 D、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全部都要计算在内
  • 2、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将其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无光照

    不发芽

    实验组1

    红光

    发芽

    实验组2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实验组3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实验组4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A、由上述实验结果推测,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 B、光敏色素可以吸收红光,红光可以为莴苣种子的萌发提供足够的能量 C、红光刺激会引起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D、各组莴苣种子用光照射处理后再置于暗处,可以避免自然光照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 3、尿崩症分两种:由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由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尿崩症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高于正常人的 B、CDI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所致 C、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可能比正常人的更高 D、在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降低
  • 4、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其中两个实验(实验均用到了胚芽鞘、琼脂)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实验组

    对照组

    A、实验一的实验组3、4说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B、实验一可以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 C、在实验二中,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 D、实验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 5、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HPV感染人体细胞时,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对感染细胞的清除。注射HPV疫苗能一定程度上预防宫颈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到HPV疫苗刺激后会合成特定的mRNA B、正常女性感染HPV后,机体只能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C、HPV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迅速分裂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 D、HPV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 6、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由感染、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可导致机体稳态失衡,甚至使患者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都属于信息分子 B、感染会引起细胞因子的产生,这是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浆细胞,后者能产生抗体 D、在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只能参与体液免疫,而不能参与细胞免疫
  • 7、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图中GnRH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十肽),LH为黄体生成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nRH、性激素均属于类固醇激素,均可以口服 B、由图可知,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 C、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额外使用性激素来缓解卵巢增生 D、LH可随血液运输流经全身,但并不能作用于全身细胞
  • 8、有科学家提出抑郁症是由脑内部分区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调导致的。单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受体拮抗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竞争受体)以及单胺氧化酶(能降解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剂都是相关的抗抑郁的药物。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抑郁症的发生与突触间隙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密切相关 B、单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回收来治疗抑郁症 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来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量 D、单胺受体拮抗剂通过破坏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导致兴奋不能传递
  • 9、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由体液传送,而神经调节不需要 C、血糖平衡调节中只有体液调节,该过程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 D、晨跑结束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可使呼吸、心率立即恢复正常
  • 10、蟾蜍的胃以及连接胃的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已知刺激A点会加快胃的蠕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X为副交感神经,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该神经活动占优势 B、神经纤维X、Y分别属于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不受意识支配 C、若同时刺激A、B点,胃蠕动会减慢,则说明两神经纤维的调节强度不同 D、两神经纤维对胃蠕动的调节作用相反,这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
  • 1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前提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外液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 B、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均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 C、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是因为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发生变化 D、血浆成分及其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不同
  • 12、黄瓜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信息如下:

    资料1:黄瓜种子萌发后,在黑暗中培育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出茎细长、子叶呈现黄色等黄化苗状态。在适当光照条件下,幼苗破土而出时会经历包括抑制下胚轴伸长、子叶张开和扩张、叶绿体发育等过程,称为幼苗的去黄化。光敏色素在光照下会由Pr态转变为Pfr态,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资料2:科学家以“新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在固定的红蓝光强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基础上,添加3种不同强度的远红光,使得红光和远红光的比值分别为10(L-FR)、1.2(M-FR)和0.8(H-FR),比较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株高/cm

    鲜重/g

    干重/g

    L-FR

    23.95

    19.796

    1.829

    M-FR

    72.00

    31.682

    2.079

    H-ER

    82.97

    31.000

    2.037

    资料3   基因F/f、M/m是与黄瓜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在雌花形成的过程中F的表达产物催化产生了乙烯,乙烯促进了雌蕊原基发育。与此同时,基因CsERF31在乙烯的作用下激活基因M,从而产生更高浓度的乙烯,进一步促进雌蕊原基发育形成雌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光敏色素的成分是。据图分析,光敏色素在活性状态下发生去黄化的调节机制是
    (2)、资料2中最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的为M-FR组,判定理由是
    (3)、除了促进雌花形成,乙烯还具有的作用是(写出2点)。结合资料3分析:在促进雌花形成过程中,乙烯的合成存在调节,该调节的生理意义是
    (4)、由资料1、2、3可以得出: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是由(写出3种)共同完成的。
  • 13、新生儿溶血通常是指因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以后,引起胎儿、新生儿的红细胞破坏。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由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且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A、B抗原在自然中广泛存在。与RH血型有关的基因则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D基因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D抗原),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D抗原自然界中没有,只存在于红细胞上。基因型为D被称为RH阳性,dd为RH阴性。下表示各血型中所含相应的抗原和抗体情况(注:各型血的血清中不含同类抗体)。

    血型

    红细胞膜上抗原

    血清中天然抗体

    A型

    A抗原

    B抗体

    B型

    A抗体

    AB型

    A、B抗原

    O型

    (1)、根据相关生物学知识完成表格,从上往下依次为①、②
    (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免疫性溶血的原理是
    (3)、体液免疫过程中,APC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4)、由于胎盘屏障的存在,母胎之间血细胞交换极少。但在分娩时,子宫创面和胎盘血液直接接触,大量胎儿红细胞,可由此进入母体。血型抗体的来源有两类。第一类天然抗体为生物体本身就存在的抗体。如A型血天生携带的B抗体,多为IgM型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第二类免疫性抗体,受自然抗原刺檄或胎儿血细胞抗原刺激时才产生,多为IgG型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生时间为两周。

    ①临床上某O型血的母亲,如果提前受到自然界中A抗原刺激,产生了(填“天然”或“免疫性”)A抗体,则孕育A型血孩子时,新生儿溶血现象最早可以发生在第胎。

    ②若该母亲未提前受刺激,请解释该母亲连续孕育两个A型血孩子时,为何新生儿溶血情况更易发生在第二胎?

  • 14、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
    (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
    (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包括(答两点)。
    (4)、乙图中的(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填序号)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6)、进一步调查该个体体内的血浆中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含量也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糖尿病是一种病。
  • 15、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患者可通过补充TSH来缓解相应症状 B、该病是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静脉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D、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有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
  • 16、取某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A)和幼根(B)并切除尖端,保持两者的形态学上端在上,实验处理见图甲;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该植物芽和根的影响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B的下端都能够检测到生长素 B、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b点对应的浓度,A和B均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 C、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d点对应的浓度,A和B的弯曲方向相反,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D、用含不同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处理A时,其弯曲生长的程度可能相同
  • 17、研究发现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存在着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图甲表示两类神经元在不同条件下的放电频率的变化,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即正常体温调定点。图乙表示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热不同时期的体温和调定点的变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定点处于S、体温为39℃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热敏神经元 B、图乙中Ⅰ段,人体在发热初期但未达到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更高,此时人体会感到发热 C、图乙中Ⅱ段,体温调定点升高,但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图乙中Ⅲ段,汗腺分泌量增大,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
  • 18、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只能产生图中的这一种特异性抗体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 19、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和监视功能
  • 20、下列关于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指由一对或多对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B、糖尿病都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含量偏低所致 C、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使机体B细胞数量减少引起的免疫功能缺陷病 D、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