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正己烷被认为是一种低毒的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电子等行业。科研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正己烷处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一种雌激素内分泌细胞),通过检测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Bax和Bcl-2的甲基化水平及相应蛋白含量,评价正己烷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由实验结果不能推测出的结论是(       )

    正己烷浓度

    Bax

    Bcl-2

    凋亡率

    Bax基因甲基化水平

    Bax蛋白量

    Bcl-2基因甲基化水平

    Bcl-2蛋白量

    对照

    0.09

    0.85

    0.12

    2.69

    0.90%

    低剂量

    0.10

    1.95

    0.36

    2.13

    3.31%

    中剂量

    0.08

    2.84

    0.48

    1.62

    3.30%

    高剂量

    0.09

    3.93

    0.73

    0.95

    9.30%

    A、正己烷导致Bcl-2基因甲基化水平提高进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B、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功能分别是促进和抑制细胞凋亡 C、正己烷引发基因的甲基化并改变碱基序列具有普遍性 D、经常接触正己烷的女性工作者,其雌激素含量很可能偏低
  • 2、端粒酶是一种由催化蛋白和RNA模板组成的酶,可延长端粒DNA,作用原理如图。延伸完一段,端粒酶就会移动到延伸好的端粒DNA末端,并与端粒DNA末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实现精准定位。多次重复图示过程,直至端粒延伸至正常长度。下列有关端粒DNA和端粒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端粒酶的单体有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B、端粒酶RNA具有序列3'-AAUCCC-5' C、端粒DNA的延伸过程实质是基因的转录 D、图中延伸方向是端粒DNA单链的5'端
  • 3、信号肽假说认为,经典的蛋白分泌可通过内质网一高尔基体途径进行,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新生肽一端的信号肽与信号识别颗粒(SRP)结合,SRP通过与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将核糖体一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新生肽链通过易位子(一种通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后,SRP脱离;肽链继续合成,结束后其信号肽被切除,核糖体脱落;肽链在内质网中加工后被转运到高尔基体,最后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信号肽序列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 B、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能追踪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C、根据信号肽假说可以推测,细胞内的两种核糖体可以相互转化 D、控制分泌蛋白合成的基因中没有编码信号肽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 4、特定设计的gRNA与着丝粒DNA结合,可以破坏着丝粒与星射线的相互作用,定向诱导某一特定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图示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变异原理。下列关于该技术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DNA碱基序列具有特异性 B、星射线由细胞两极发出,穿过核膜,连接着丝粒 C、若子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图示为有丝分裂 D、该技术可为研究唐氏综合征提供细胞学基础
  • 5、随着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迅猛发展,用引进的良种奶牛大量、快速繁殖满足了我国对奶类的大量需求。下图表示畜牧业生产上培育某种优良种牛的两种方法,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方法I、Ⅱ培育优良种牛E和F的本质都是有性生殖 B、方法I中B牛的卵子需培育到MⅡ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C、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可作为受精的标志 D、方法I、Ⅱ获得的胚胎通常需培养至囊胚阶段再移植入D牛的子宫内
  • 6、酒曲中纷繁复杂的微生物可将谷物中的淀粉降解为葡萄糖,并进一步发酵形成酒精等代谢产物。《尚书·说命》中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曲糵,即为酒曲的最早记录,指发芽、发霉的谷物混合物。下列对传统白酒制作工艺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统酒曲微生物种类多,发酵中不易产生杂菌污染 B、发芽的谷物、酒曲中的部分微生物可产生淀粉酶 C、传统酿酒工艺中使用的曲糵含有酵母菌等微生物 D、将老曲、新谷物混匀,可在通风条件下制成酒曲
  • 7、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对一对相对性状产生的分离现象给予解释和验证,得出分离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包含(       )
    A、假说—演绎法 B、归纳法 C、构建模型 D、同位素标记法
  • 8、生物在繁衍过程中,既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又表现出遗传的多样性。下列生命活动与遗传稳定性相关的是(       )
    A、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精子的形成丢弃了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 C、减数分裂I的后期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受精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具有随机性
  • 9、2024年10月27日,成都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选手的参与。剧烈运动会导致运动员机体内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相对于赛前,比赛开始后运动员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A、大量产热使体温急剧升高 B、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呼吸加快 C、血浆含有乳酸,pH呈酸性 D、大量排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 10、人的骨髓中有许多保留着分裂和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补充到血液中去。下列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成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内具有相同的核酸 C、细胞分化是因为部分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都要受基因的调控
  • 11、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主要依靠氧化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提供能量,该过程中细胞大量吸水,以保证新陈代谢的速率。下图为某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萌发的第Ⅰ阶段,种子快速吸水,呼吸速率上升 B、种子萌发的第Ⅱ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C、种子萌发的第Ⅲ阶段,氧化分解供能的物质不只有糖类 D、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 12、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人类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并利用朗缪尔和布洛杰特发明的实验装置,将其铺展在水面形成单分子层,经过测量发现,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总表面积的2倍。欲在实验室重做该实验并得到预期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酵母菌替代人类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可用其他适合的有机溶剂替代丙酮作为提取液 C、单分子层中脂质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是实验的误差来源之一 D、准确测量单分子层面积和红细胞总表面积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 13、研究表明,低氧应激、线粒体呼吸酶抑制剂等会使线粒体受损,受损的线粒体通过由内质网等结构组成的自噬系统靶向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取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 B、低氧应激不会抑制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C、受损的线粒体自噬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靶向转运线粒体的过程需要膜上的蛋白质参与
  • 14、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科研人员通过对花生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BR来探究其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影响,测量并统计主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生长素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激素起作用的方式基本相似,它不像酶那样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 , 与BR等植物激素共同起着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植物体还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推测其原因是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结合,引起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重力引起水平放置的幼苗主根中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不同,侧细胞伸长较快,最终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
    (3)、据图分析,生长素与100nmolL1BR同时处理花生幼根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BR既能促进主根伸长也能抑制主根伸长,理由是
  • 15、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因表皮黑色素细胞受损而出现色素脱失斑症状,是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疾病,其部分致病机理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反应会产生自由基,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导致黑色素细胞释放X。在免疫调节过程中,X相当于
    (2)、由图可知,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一个途径是(答出1种)等抗原呈递细胞(APC)处理X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产生的Th17细胞可以(填“减弱”或“增强”)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另一个途径是。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黑色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以白癜风模型鼠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小鼠作为图2对照组,连续数周检测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

  • 16、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1型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该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减少;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的成年人,肥胖、焦虑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的状态)是该病的常见诱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表明,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肥胖者往往需要比体型正常者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推测肥胖者患(填“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请用箭头和文字构建1型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经过内环境到达肝细胞的概念模型:
    (2)、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关系如图所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含量会升高,这会使浓度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会导致细胞负荷加重,进而使该细胞受损,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3)、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nR)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转移到细胞膜上,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还能影响炎症因子(能抑制GLUT的表达和活性)的产生。推测α-亚麻酸通过影响InR活性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的作用机制是
  • 17、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对小腿的穴位进行针灸时,患者虽然害怕但小腿并没有因针刺而缩回,这是因为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请从刺激的角度分析,让针“久留”的目的可能是
    (2)、皮内针的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细胞因子)等物质,其中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
    (3)、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填“引起”或“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

    (4)、研究表明: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效果,请设计一组实验来验证镇痛效果是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的。实验中镇痛效果的检测方法不做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若干只健康大鼠,各种操作器械。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 18、为降低某草原田鼠的影响,生态学家通过引入其天敌狐狸来进行防治。引入狐狸前后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用λ表示,λ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3年,λ>1且保持不变,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3~6年,λ持续下降,田鼠种内竞争激烈,数量持续下降 C、第15年的λ和第21年的相同,但田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 D、15~18年,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 19、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生长素类调节剂2,4-D溶液对大蒜瓣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因不慎弄丢甲、乙、丙、丁各组对应的浓度数据,在表中分别用①②③④表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2,4-D溶液的浓度/(mgL1

    一定时间后各组生根数量的平均数/根

    6

    10

    4

    2

    A、2,4-D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B、若甲为对照组,①为0,则可说明高浓度2,4-D溶液会抑制大蒜瓣生根 C、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大蒜瓣,不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 D、探究2,4-D溶液促进大蒜瓣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可不设置对照组
  • 20、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等,ASFV是对养猪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有机物,④~⑩代表某种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④⑤⑦⑧⑨⑩ B、细胞④是辅助性T细胞,该细胞需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ASFV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细胞⑦对其具有记忆,会快速作出应答 D、ASFV再次入侵猪体内时,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中的物质②来自细胞⑥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