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蛋白质的2-羟基异丁酰化(Khib)修饰与去修饰对植物抗病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棉花M蛋白是去除Khib修饰的酶,大丽轮枝菌感染可以诱导易感棉M基因表达上调,而抗病棉无论感染与否,M基因一直低表达。

    H4是结合并稳定染色质DNA的组蛋白之一。M蛋白可降低H4的Khib修饰,导致DNA螺旋化程度提高,使转录相关酶更难与DNA结合,降低抗病相关基因(如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表达。

    P蛋白由核内P基因编码,经翻译后转移并定位于叶绿体中,参与捕光复合体Ⅱ的损伤修复。M蛋白可降低P蛋白的Khib修饰,从而削弱P蛋白对捕光复合体Ⅱ的修复功能,进而降低叶绿体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导致易感棉抗病性下降。

    (1)、H4的Khib修饰改变了(       )
    A、染色质的DNA序列 B、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转录水平 C、转录相关酶的活性 D、M蛋白的活性
    (2)、为提高易感棉的抗病性,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将抗病棉的M基因转入易感棉 B、上调M基因表达 C、降低H4的Khib修饰 D、增加P蛋白的Khib修饰
    (3)、棉花通过复杂的机制调节其抗病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基因表达及其产物行使功能涉及细胞核、核糖体和叶绿体等 B、棉花的抗病能力既受核蛋白也受叶绿体蛋白的调控 C、Khib修饰从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两个层面影响棉花抗病性 D、水杨酸受体和捕光复合体Ⅱ的Khib修饰可提高棉花抗病性
  • 2、某抗体类药物能结合肺癌细胞表面HER2受体,阻断受体功能,引起癌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凋亡。下列对癌细胞变化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提示HER2受体被激活 B、细胞由扁平形变为球形,提示细胞骨架受到影响 C、细胞膜的磷脂酰丝氨酸由内侧翻转到外侧,提示细胞膜流动性改变 D、基因组DNA被降解成约200碱基对的小片段,提示DNA酶被激活
  • 3、环境因素可通过下图所示途径影响生物性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引起DNA的碱基序列改变 B、②可调节③水平的高低 C、②引起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④可引起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 4、胰岛素的研发走过了:动物提取—化学合成—重组胰岛素—生产胰岛素类似物生产等历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内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胞吐出细胞 B、氨基酸是化学合成胰岛素的原料 C、用大肠杆菌和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胰岛素需相同的启动子 D、利用蛋白质工程可生产速效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
  • 5、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       )
    A、浆细胞形成 B、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 D、巨噬细胞吞噬抗原
  • 6、为研究药物D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药物Z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以下实验并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给一组大鼠隔日注射药物D,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该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和尿糖浓度。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增加,出现尿糖且其浓度增加。

    (1)、①由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药物D损伤了大鼠的细胞,大鼠肾小管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使其尿量。同时大鼠的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原因是

    ②检测尿中是否有葡萄糖,可选用的试剂是

    (2)、为验证药物Z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对肝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根据以下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若干份细胞数为N的大鼠肝癌细胞悬液和肝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药物Z、细胞培养瓶、CO2培养箱、显微镜等。

    (说明与要求:细胞的具体计数方法不作要求,不考虑加入药物Z对培养液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

    ①完善实验思路。

    i.取细胞培养瓶,分为A、B、C、D四组,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

    i i.

    i i i.

    i i i i.

    ②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最后一次检测结果)。

  • 7、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是酵母细胞中甘油合成的关键酶。利用某假丝酵母菌株为材料,克隆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基因(Gpd)。采用的方案是:先通过第1次PCR扩增出该基因的中间部分,再通过第2次PCR分别扩增出该基因的两侧,经拼接获得完整基因的序列,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不同物种的GPD蛋白序列,确定蛋白质上相同的氨基酸区段,依据这些氨基酸所对应的 , 确定DNA序列,进而设计1对引物。以该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第1次PCR,利用凝胶电泳分离并纯化DNA片段,进一步测定PCR产物的序列。在制备PCR反应体系时,每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不同试剂前,需要确认或调整刻度和量程,还需要
    (2)、若在上述PCR扩增结果中,除获得一条阳性条带外,还出现了另外一条条带,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A、DNA模板被其他酵母细胞的基因组DNA污染 B、每个引物与DNA模板存在2个配对结合位点 C、在基因组中Gpd基因有2个拷贝 D、在基因组中存在1个与Gpd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其他基因
    (3)、为获得完整的Gpd基因,分别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stⅠ和SalⅠ单酶切基因组DNA后,各自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环形DNA,再用苯酚-氯仿抽提除去杂质,最后加入沉淀环形DNA。根据第一次PCR产物测定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一对引物,以环形DNA为模板进行第二次PCR,最后进行测序。用于第二次PCR的一对引物,其序列应是DNA链上的(A.P1和P2   B.P3和P4 C.P1和P4 D.P2和P3)。根据测序结果拼接获得完整的Gpd基因序列,其中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具有功能。
    (4)、为确定克隆获得的Gpd基因的准确性,可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已建立的进行比对。将Gpd基因的编码区与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再将重组质粒导入酿酒酵母细胞中,实现利用酿酒酵母高效合成甘油的目的。
  • 8、谷子(2n=18)俗称小米,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自花授粉。已知米粒颜色有黄色、浅黄色和白色,由等位基因E和e控制,其中白色(ee)是米粒中色素合成相关酶的功能丧失所致。锈病是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锈病和感锈病由等位基因R和r控制。现有黄色感锈病的栽培种和白色抗锈病的农家种,欲选育黄色抗锈病的品种。

    回答下列问题:

    (1)、授粉前,将处于盛花期的栽培种谷穗浸泡在45~46℃温水中10min,目的是 , 再授以农家种的花粉。为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对授粉后的谷穗进行处理。同时,以栽培种为父本进行反交。
    (2)、正反交得到的F1全为浅黄色抗锈病,F2的表型及其株数如下表所示。

    表型

    黄色抗锈病

    浅黄色抗锈病

    白色抗锈病

    黄色感锈病

    浅黄色感锈病

    白色感锈病

    F2(株)

    120

    242

    118

    40

    82

    39

    从F2中选出黄色抗锈病的甲和乙,浅黄色抗锈病的丙。甲自交子一代全为黄色抗锈病,乙自交子一代为黄色抗锈病和黄色感锈病,丙自交子一代为黄色抗锈病、浅黄色抗锈病和白色抗锈病。

    ①栽培种与农家种杂交获得的F1产生种基因型的配子,甲的基因型是 , 乙连续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纯合黄色抗锈病的比例是。杂交选育黄色抗锈病品种,利用的原理是

    ②写出乙×丙杂交获得子一代的遗传图解

    (3)、谷子的祖先是野生青狗尾草(2n=18)。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物栽培中长期大范围施用除草剂,由于除草剂的作用,抗除草剂的青狗尾草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若利用抗除草剂的青狗尾草培育抗除草剂的谷子,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2点即可)。
  • 9、西兰花可食用部分为绿色花蕾、花茎组成花球,采摘后容易出现褪色、黄化、老化等现象。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西兰花花球的保鲜方法。

    实验分黑暗组、日光组和红光组三组。日光组和红光组的光照强度均为50μmol·m-2·s-1。各处理的西兰花球均贮藏于20℃条件下,测定指标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西兰花球采摘后水和供应中断。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反应中,水裂解产生O2
    (2)、三组实验中花球的质量损失率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前3天日光组和红光组的质量损失率低于黑暗组,原因有。第4天日光组的质量损失率高于黑暗组,原因可能是日光诱导气孔开放,引起增强从而散失较多水分。
    (3)、第4天日光组和红光组的下降比黑暗组更明显,但过氧化氢酶活性仍高于黑暗组,因此推测日光或红光照射能减轻过程产生的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延缓衰老。
    (4)、第4天黑暗组西兰花花球出现褪色、黄化现象,原因是。综合分析图中结果,处理对西兰花花球保鲜效果最明显。
  • 10、浙江某地古杨梅复合种养系统以杨梅栽培为核心,在杨梅林中适度混载茶树,放养鸡、蜜蜂等生物,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种养模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回答下列问题:
    (1)、杨梅林中搭配种植茶树,使群落水平方向上出现现象,让这两种经济树种在同群落中实现 , 达到共存。
    (2)、林中养蜂能促进植物的授粉与结实。蜜蜂之间借助“舞蹈”相互交流,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属于。林下养鸡有助于除草、除虫,鸡粪可为系统提供肥料,但鸡的最大放养量不宜超过。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鸡吃昆虫与吃相同质量的杂草相比,消耗该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更多,原因是
    (3)、杨梅复合种养系统与单一杨梅林相比,可获得杨梅、茶叶、鸡和蜂蜜等更多农产品。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复合种养系统实现了。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复合种养系统的意义有(答出2点即可)。
  • 11、某岛1820~1935年间绵羊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1850年后,由于放牧活动和对羊产品的市场需求,种群中大量中老年个体被捕杀,使其种群数量在132万~225万头之间波动,以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B、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 C、185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D、1850年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
  • 12、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其置于生理溶液中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腓肠肌,在肌肉和坐骨神经上都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B、降低生理溶液中Na+浓度,刺激神经纤维,其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随着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强度不断增大,腓肠肌的收缩强度随之增大 D、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刺激坐骨神经,一定时间内腓肠肌持续收缩
  • 13、科学家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AtCKX1和AtCKX2分别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获得两种转基因烟草Y1和Y2,培养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

    主根长度(mm)

    侧根数(条)

    不定根数(条)

    叶片数(片)

    相对叶表面积(%)

    WT

    32.0

    2.0

    2.1

    19.0

    100

    Y1

    50.0

    6.6

    3.5

    8.2

    13.5

    Y2

    52.0

    5.6

    3.5

    12.0

    23.3

    注:表内数据为平均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WT相比,Y2光合总面积增加 B、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同且低于WT C、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叶片数会增加 D、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增加
  • 14、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质粒传递给子代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控制伞藻伞帽的遗传物质通过半保留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15、某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核DNA含量为2C,对其体外培养细胞的核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不同核DNA含量的细胞及其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细胞具有核膜和核仁 B、乙中细胞进行核DNA复制 C、丙中部分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 D、若培养液中加入秋水仙素,丙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会减小
  • 16、由于DDT严重危害生物的健康且不易降解,许多国家禁用DDT。但DDT能杀灭按蚊,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因此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允许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使得非洲疟疾的新增病例大幅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喷施低浓度的DDT,也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B、DDT不易降解,不会在生物圈中大面积扩散 C、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DDT可以局部用于预防疟疾 D、与第二营养级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更高
  • 17、调查发现,中国男性群体的红绿色盲率接近7%,女性群体约为0.5%。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控制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是(       )
    A、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B、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 18、无机盐对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缺铁会直接引起(       )
    A、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B、肌肉抽搐 C、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 D、甲状腺肿大
  • 19、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战略,努力实现CO2 , 相对“零排放”。下列措施不能减少CO2排放的是(       )
    A、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B、减少煤炭等火力发电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 D、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
  • 20、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区域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林窗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中,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常用法。
    (2)、林窗形成后,0~10年草本植物迅速生长,10~20年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物种,在林窗区域中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判断依据是
    (3)、影响草本植物和灌木等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20年后林窗区域内草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4)、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区域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会造成该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更(填“高”或“低”),原因是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