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大塑料瓶用不透光的纸包住,在瓶侧壁开一个小孔,塑料瓶内装满水,水中装一个光源。当水从小孔流出时,你会看到光随着弯弯的水流照到地面,在地上形成一个光斑,如图所示。

    (1)、实验中,光源的光沿水流(填“内”或“外”)壁经过多次(填“反”或“折”)射,最后照亮地面。
    (2)、实验中,从瓶中流出的水柱相当于光纤通信中的。可以猜想:在真正的光纤通信中,每一根类似水柱的材料中,(填“能”或“不能”)同时传导多束激光而不会相互干扰。
  • 2、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与入射点O1 的连线为法线。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    (   )

    A、 B、 C、 D、
  • 3、小金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的大小为度。
    (3)、将激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小金作出推测: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折射光线会消失。小金的推测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 4、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A、波光粼粼 B、形影相依 C、海市蜃楼 D、坐井观天
  • 5、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折射角就是折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B、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D、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大于 0°
  • 6、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折射角为0° B、光不发生折射 C、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D、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
  • 7、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狭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

    (1)、将光屏放在(填“亮处”或“暗处”),你会发现光屏上面呈现的彩色光带更清晰。
    (2)、如果彩色光带较亮,而你又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么你可以适当(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一个长方形水槽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小明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槽中,使太阳光照射到水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或白纸上,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填写光学元件名称),轻轻敲击水槽,使水面发生微小振动,墙面上的彩色条纹将(填“消失”“不变”或“振动”)。
  • 8、如图所示为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了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具有显著的热效应。

  • 9、光的色散实验不仅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还表明了不同色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如图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的红光和紫光,间距为d,斜射到较厚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则下列现象中,不可能的是 ( )

    A、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大于d B、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小于d C、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等于d D、两条出射光线不再平行
  • 10、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2350 m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同为地球的两极,南极的最低气温比北极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南极冰川众多,白色的冰雪能(填“反射”或“吸收”)更多的太阳光。
  • 11、据媒体报道,某研究人员用三束单色激光照射特制的“扩散器”,使三束激光均匀混合,从而得到所需的色光,而且光色可调。利用该技术有望制造出更好的照明设备。对于此技术,下列判断中误的是(   )
    A、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单一色光 C、要得到白光,三束激光的颜色应分别是红、绿、蓝 D、改变三束入射激光的强度比例,可以得到任何颜色的光
  • 12、如图所示,在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平面镜的下半部分浸入水中,让一束阳光照射到水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纸上,可在白纸上看到七彩光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现象与彩虹的形成原理不同 B、七彩光带之外再无其他光 C、七彩光带说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光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13、下列有关光的色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色的红光通过棱镜后也会发生色散现象 B、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了偏折,其中紫光偏折最小 C、白光色散后不可能再合成为白光 D、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了充满水汽的空气
  • 14、1666年,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在白色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下列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能看到光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 B、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C、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D、光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 15、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①红光 ②绿光 ④黄光 ③蓝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6、小虞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了三块。他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到的主要器材有;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2)、小虞用图中摔破后的镜片和未摔破时完整的凸透镜都做了凸透镜成像实验,在物距、像距都相等时,两块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
  • 17、某兴趣小组在“自制水膜透镜”的活动中,将内径为4m m的细铁丝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透镜。实验过程中,小张和小华发现该透镜的观察范围太小,想制作更大的水膜透镜,但又易破裂。为探究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制作圆环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张找来比水黏稠的透明的色拉油、胶水,将细铁丝圆环分别浸入这两种液体中,重复上述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

    色拉油

    胶水

    圆环的最大直径/mm

    9

    10

    于是小张就得出结论:液体越黏稠,液膜的最大直径越大。针对小张的实验过程,请指出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①;②

    (2)、实验中,将大小相同的胶水膜和水膜放在书本前相同距离处,发现透过胶水膜观察到的正立的“字”更大一些,原因是
  • 18、将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面充上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如图甲所示)。

    (1)、烧杯内充上烟雾,是利用了烟雾微粒对光的(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
    (2)、烧杯底上和手电筒的聚光圈之间放一块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作用。若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该透镜为镜。
  • 19、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如图所示)。“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位置。

  • 20、如图甲所示,光学元件由两个圆形透镜 A、B组成。将光学元件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白纸放在光学元件下方并正对它,如图乙所示,在白纸上得到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光斑,圆形光斑的直径大小介于透镜 A 和透镜B的直径大小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透镜A、透镜B都是凸透镜 B、透镜A、透镜 B都是凹透镜 C、透镜 A 是凸透镜、透镜 B可能是凹透镜 D、透镜 A 是凹透镜、透镜 B可能是凸透镜
上一页 266 267 268 269 2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