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如图所示为某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
2、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如图所示,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 。若凸透镜在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小于5cm B、一定等于 5cm C、一定大于5cm D、可能小于 5cm ,也可能大于5cm -
3、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声速v的单位是m/s)
空气(0℃)
331
冰
316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空气(25℃)
346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一根长为750 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根据表中内容,总结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 0.2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 5000 m/s,在水中为1500 m/s,在空气中为300m/s)。(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填“正确”或“错误”)的。(2)、小明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 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m。
-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B、英语听力测试中,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C、某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D、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
6、如图所示为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在“鱼洗”中注入部分水后,用双手摩擦“鱼洗”的把手,会发出嗡嗡声,“鱼洗”内水花四溅。相传,众多“鱼洗”同时发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体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
7、小亮和小刚做“验证固体也能传声”的实验。小亮用手捂住一只耳朵,然后把另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小刚敲击桌面,小亮听到小刚敲桌子的声音,旁边站着的同学也听到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2)、写出你的改进意见:。
-
8、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9、撞击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
10、如图所示为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使用时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发出的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气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固体 D、气体、固体 -
11、下列各事物中,没有发声的是 (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被弹奏的钢琴
-
12、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们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猜想①,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的位置,同一人先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朵听声音(另一只耳朵用耳塞塞住)。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和。
(2)、为了验证猜想②,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朵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想②是的。
-
13、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由于内耳中的[]和[]的感受受到刺激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2)、小晨首次乘坐飞机。在飞机升空的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鼓室内气压增大,[]向外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建议他嚼口香糖,使[]张开,从而使[]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就会消失。(3)、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填序号)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填序号)。(4)、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
14、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接收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内。(2)、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形成听觉。(3)、人耳的结构中,具有把声音放大功能的是____(填字母)。A、听小骨 B、鼓膜 C、耳蜗 -
15、某位老年人“耳背”,只有别人大声说话时,他才能勉强听清,经检查,其外耳、中耳均没有异常,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觉神经 D、听觉神经或鼓膜
-
16、根据学过的人耳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内耳,刺激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2)、调查表明,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用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 , 使听力减退。
-
17、每年的3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2025年的主题为“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或闭嘴捂耳,避免震破从而影响听力。
-
18、有一款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念号码,手机就会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盲人接收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 C、盲人的听力更好且不会减退 D、所有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
19、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耳郭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产生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
20、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是否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 A 内,通过纸筒B 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保持纸筒A 和纸筒 B 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2)、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