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是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图甲表示 A 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新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新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图乙),不久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该实验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2)、图甲中肉汤仍新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静置一段时间后瓶中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内。
    (3)、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图乙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图甲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
    (4)、“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腐肉生蛆”是错误的,是使肉汤腐败的。
  • 2、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类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新生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 3、地球形成之初没有发生的变化是    (   )
    A、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 B、岩浆喷发释放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C、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降到地表,汇成海洋 D、原始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 4、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根据以下7个证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假说:

    (1)“灾变论”————大约在六千多万年前,一颗小行星、陨石或彗星撞击了地球,引起了海啸和火山爆发,导致恐龙迅速灭绝。

    (2)“渐变论”————恐龙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而逐渐消亡。

    相关证据:

    ①人们在墨西哥发现了一个六千多万年前由一颗直径近1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大坑。大的行星和陨石撞击地球会造成尘埃飞扬,遮天蔽日,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②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之后,恐龙还生存了几十万年。

    ③恐龙大量灭绝的时间相对较短。

    ④恐龙的化石常常集中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死亡。

    ⑤在恐龙数量减少的同时,气候也变得干燥而寒冷,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⑥在某一批由 70个恐龙蛋组成的化石中,只有1个有胚胎,这表明恐龙蛋的受精率较低。

    ⑦化石研究表明,在恐龙灭绝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其骨骼出现变形,蛋壳变得很薄,因此卵中的胚胎容易受到威胁。

    你认为在上述证据中,支持假说(1)(2)的分别是、 。(填序号)

  • 5、中国科学家挖掘到一块动物(取名为“顾氏小盗龙”)化石,据化石上动物遗体特征,恢复其生前样貌。该动物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 cm,嘴里有牙齿,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有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爬行动物有亲缘关系,理由是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分析说明哪一块化石可能更古老?
  • 6、许多特殊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如我国的银杏。银杏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是 ( )
    A、该物种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贵 B、该物种出现年代早,但形态结构至今无多大变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十分稀有和珍贵 C、该物种出现年代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该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贵
  • 7、图为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化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物种甲的结构比物种乙简单 B、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 C、在Ⅱ层内不可能找到物种乙的化石 D、物种乙化石的出现早于物种甲化石
  • 8、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都很高等 B、化石是由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形成的 C、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性 D、早期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都很低等
  • 9、下列观点属于进化论的是    (    )

    ①生物是神创造的 ②地球上的生物是同时出现的 ③生物不是神创造的 ④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变而来的 ⑤各种生物之间无任何亲缘关系 ⑥各种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 10、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解释有不同的理论: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其实质是
  • 11、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所示的与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 12、科学家在挖掘地层时发现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化石形成的过程可用如图表示,正确的顺序是    ( )

    A、a→c→b→d B、c→a→b→d C、c→d→b→a D、a→b→c→d
  • 13、刀嘴蜂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喙长过身体的鸟类,西番莲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西番莲喇叭形的花冠有十多厘米长,刀嘴蜂鸟的喙刚好能够到花蜜,而其他蜂鸟则由于喙短而够不到花蜜。刀嘴蜂鸟的喙也不能太长,否则在争夺食物时会竞争不过其他刀嘴蜂鸟。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刀嘴蜂鸟的喙长为何刚好和西番莲的花冠长差不多吻合。

    【提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 14、图是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 段没有下降到零的原因是
    (2)、马铃薯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是农药对害虫定向的结果。
  • 15、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其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并完成对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等。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演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黑猩猩由智人演化而来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7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高等到低等 D、智人、尼安德特人有共同的祖先
  • 16、木薯含有氰苷类毒素,煮熟后才能食用。木薯产生氰苷类毒素能防御草食动物,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下列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动物的食用使木薯产生了氰苷类毒素 B、早期木薯中存在能产生和不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个体 C、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木薯更容易存活 D、动物对木薯的选择使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个体增多
  • 17、有关人类的进化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进化历程为南方古猿、直立人和智人 B、北京猿人和马坝人属于直立人 C、山顶洞人属于智人 D、现代人属于智人
  • 18、古生物学家从不同地层中挖掘出的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质年代

    发现的化石种类及数量

    中生代

    白垩纪

    鸟类、哺乳类(少量)

    侏罗纪

    爬行类(大量)

    三叠纪

    硬骨鱼类(少量)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中生代最早形成的地层在
    (2)、表中各类生物间的进化趋势是 →
    (3)、在中生代占据优势的动物是
    (4)、始祖鸟可能出现在纪。
  • 19、英国有深色和浅色两种桦树尺蛾,它们都栖息于树干上。下表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当树林周围变成工厂后,栖息在树干上的桦树尺蛾类型数量调查情况:

    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桦树尺蛾

    浅色桦树尺蛾

    深色桦树尺蛾

    浅色桦树尺蛾

    释放数目

    154

    164

    472

    496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按照达尔文观点,不同体色桦树尺蛾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2)、桦树尺蛾的变异是(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环境和鸟对桦树尺蛾起到了作用。
    (3)、如果工业污染区严格控制排污,工厂烟尘排放大大减少,请你推测这将对桦树尺蛾产生怎样的影响?
  • 20、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是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
    A、鸟类和哺乳类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古代的爬行类和鸟类
上一页 218 219 220 221 2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