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擦窗机器人的质量为3kg,它的“腹部”有吸盘。如图,当擦窗机器人的真空泵将吸盘内的空气向外抽出时,它能牢牢地吸在竖直玻璃上,机器人的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75W。
    (1)、工作时擦窗机器人对玻璃的压力为24牛,内外气压差达到600帕,则擦窗机器人与玻璃的接触面积至少为2
    (2)、当它静止在竖直玻璃上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3)、擦窗机器人的擦拭速度是1.5分钟/米2 , 要擦完总面积为2米2的窗玻璃,机器人需要消耗的能量为
  • 2、如图甲为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如图7.所示为用稀盐酸除铁钉表面的铁锈的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甲实验,若实验结果是试管①③中的铁钉不生锈,试管②中铁钉生锈;可得出铁钉生锈的条件是:
    (2)、如图乙实验,若观察到试管中铁钉变得近亮且表面有气泡生成,溶液呈黄色;请你写出试管中发生的所有化学变化:
  • 3、小明家是种植蔬菜专业户,学习了科学后知道:施用适量氮肥可以使种植的蔬菜叶色浓绿。
    (1)、下列属于氮肥的是____(填字母)。
    A、碳酸氢铵(NH4HCO3) B、硫酸钾(K2SO4) C、磷矿粉[Ca3(PO4)3] D、硝酸钾 (KNO3)
    (2)、氯化铵(NH4Cl)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生成了氯化钠、水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该反应可以用于铵态氮肥的检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因此,铵态氮肥不能和物质混合使用。
  • 4、为了探究 Fe、Cu、Ag、R(R为未知金属)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①②烧杯中的溶液里。
    甲图:只观察到①中铁丝表面出现气泡,②中铁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
    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丝进行实验,观察到①中R丝表面出现气泡,②中R丝表面无明显现象。“◯”“”“”为相应金属丝插入烧杯前,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

    (1)、图乙所示的②中存在的阳离子是 (从“◯”“”“”中选填) 。
    (2)、Fe、Cu、Ag、R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
  • 5、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化学试剂,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下图展示了它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小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红茶茶叶来初步测定自己汗液的酸碱性,发现茶叶颜色变红,则说明小明汗液呈性。
    (2)、为进一步精确获取汗液的酸碱度,小明利用pH试纸进行测定,操作方法是
    (3)、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及发展历史,下列观点正确的有____。
    A、现代的酸碱指示剂能够更加精确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因此石蕊试液会被淘汰 B、酚酞可以用来区分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C、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勇于探索 D、人们对于酸碱指示剂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
  • 6、小乐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溶液中的阴离子种类对铁钉锈蚀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实验中测得装置中溶液上方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实验装置里将铁钉一半浸在溶液中,是为了满足铁锈蚀的条件 B、实验中可根据溶液上方氧气浓度变化的快慢,判断铁钉锈蚀的快慢 C、实验所用三种溶液中,铁钉在含氯离子的溶液中锈蚀最快 D、如根据三条曲线都是“先陡后缓”,可知影响铁钉锈蚀快慢的因素是阴离子种类
  • 7、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SO42-和H2O,某同学欲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 , 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组合能证明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的是( )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 8、下列关于纯碱(Na2CO3) 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纯碱属于碱类物质 B、纯碱的水溶液pH>7,因为纯碱的水溶液能电离出 OH- C、纯碱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纯碱中含少量烧碱杂质,可用稀盐酸除杂
  • 9、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与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0、如图是稀HCl 和NaOH 溶液反应的 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是 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a克是指加入NaOH 溶液的质量 C、A 点时, 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 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 11、用滑轮组进行“一瓶水提升一个人”活动,如图,水瓶匀速直线下降10m,使人匀速升高0.5m,水瓶对绳a拉力为F1=30N,绳b对人拉力为 F2=480N此过程( )

    A、有用功为300J B、F1做的功等于F2做的功 C、F1做的功小于 F2做的功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 12、用摩擦力知识分析拔河比赛输赢情况。如图小明和爸爸妈妈通过一个滑轮组进行拔河比赛。爸爸与地面之间摩擦力最大540牛。为胜过爸爸,小明能挺住不动,则妈妈与地面摩擦力至少多大(不计滑轮重、绳重及其摩擦)( )

    A、360牛 B、270牛 C、540牛 D、200牛
  • 13、小金发现教室里花架上的花盆十分容易倒,花架和花盆如图甲,则小金下列调整行为无效的是 ( )

    A、将一砖块压在花架底部 B、将花盆向上移动 C、将花盆向内移动 D、减少花盆中的土壤
  • 14、如图所示,小明先后两次用同样的时间、同样大小的力,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的表面上分别移动相同的距离。该力在此过程中所做功的大小分别为W1、W2 , 功率的大小分别为P1、P2 , 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W1=W2P1=P2 B、W1>W2 P1>P2 C、W1<W2P1<P2 D、W1<W2P1>P2
  • 15、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示意图。该过程中,滚摆处于甲、乙位置时( )

    A、重力势能相同,动能不同 B、重力势能相同,动能相同 C、重力势能不同,动能相同 D、重力势能不同,动能不同
  • 16、能量的转化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果电池:化学能→电能 B、电磁感应:电能→机械能 C、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 D、钻木取火:机械能→内能
  • 17、春末夏初,在东海之滨,连续数晚出现大片荧光海,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资料一: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氮、磷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

    资料二:夜光藻,也称夜光虫,是一种较大型的单细胞生物,以硅藻(单细胞植物)为食。其生长的适宜温度在 10~25℃.

    资料三: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冷光。夜光藻能通过发光吸引乌贼来保护自己,免受虾的捕食。

    (1)、写出上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对于春末夏初在海边形成“蓝眼泪”的原因分析中合理的有____ (多选) 。
    A、春末夏初的温度适宜,适合夜光藻的生活 B、大海在潮流和风的刺激下留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 C、大量的含氮、磷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促进了硅藻的繁殖 D、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在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时,产生浅蓝色的冷光
  • 18、小科采集了5种植物P、Q、R、S、T,做了如左图所示的分类检索表来分辨这些植物:


     

    植物检索表
    1a无叶·················
    1b有叶·················2
    2a有球果·················Q
    2b无球果·················3
    3a有花粉·················R
    3b·················4
    4a有根·················S
    4b无根·················T


     

    (1)、这些植物中有一种是马尾松(如上图),则它是(选填左图中的字母),由左图的分类检索表可知该植物的特点是
    (2)、根据左侧分类检索表,该同学制作了右侧的二歧分类文字检索表,请你补充完整。① ,  ②.
  • 19、早在300多年前,一位名叫胡克的英国科学家,用自己精心改良的显微镜观察瓶塞的软木,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这些小室称之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植物基本构造的开端。事实上,胡克当时所看到的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具有的功能。之后人们在科学家施莱登,施旺和魏尔肖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概括,形成了 , 它的建立从结构上将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
  • 20、小科学习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后,做了如下实验:
    (1)、小科在实验室找到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他按下图从A到C的操作过程进行测量,求出矿石的体积为厘米3

    (2)、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小嘉说测量结果偏大,小海说测量结果偏小。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说法(选填“小嘉”或“小海”)。
    (3)、小科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操作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 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 , 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他的这种操作可行吗?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