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 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3)、 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哪一文献有关?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2、 时空之间,因采之辩,微宏之观,历史可以这样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世界上的国家除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及其殖民地外,还有一类是独立国家。独立国家中最大的就是处在亚洲东部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自居天下中央,实行闭关封锁政策,完全不知道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本来自明代末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当西方国家正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窝壳里不能前进。

    ——摘编自张海鹏《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

    ——摘编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军事实力对比表。

    项 目

    中 方

    英 方

    舰船

    总数约1000艘

    约108艘

    舰船用材

    易加工、易开裂的松木

    耐腐蚀、耐磨损的橡木

    舰船航速

    每小时最大航速约12.9千米

    每小时最大航速约18.5千米

    主导型火炮

    每6分钟可射击1次

    每6分钟可射击9次

    主要轻武器

    射程约 100 米每分钟可射击1~2发

    射程约200~300米每分钟可射击2~4发

    兵力总数

    约10万人

    约2万人

    ——资料来源:据张建雄、刘鸿亮等学者研究资料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2)、 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两场战争,分别是由谁发动的?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3)、 有人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是败于英国的‘坚船利炮’。”针对这一观点,结合表格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逻辑自洽;④150字左右)
  • 3、1853年,英国公使文翰曾把《南京条约》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仅没有承认《南京条约》,并明确宣布不准再卖鸦片。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抗争精神 B、《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进步性 D、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4、 如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段,下列关于每个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国被迫割地、赔款、通商、允许外国设厂 B、圆明园被毁、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被俄国侵占 C、邓世昌殉国、北洋舰队覆灭、日军攻占北京 D、义和团被剿、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 5、 海关是观察经济社会变迁的窗口,湖北宜昌海关从1882年到1891年的进出口商品如下表,由此可知晚清时期湖北宜昌地区 (   )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棉布棉纱、煤油、烟草、染料、五金、食糖、玻璃、肥皂、医药、仪器、枪支弹药等

    猪鬃、牛羊皮、药材、植物油、生漆、茶、棉花、生丝、真菌等

    A、物质生活普遍洋化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近代工业日益兴起
  •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   )
    A、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 7、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
    A、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实践《资政新篇》 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 8、 如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 (   )

    A、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B、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9、“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割占了九龙司 B、强租大连旅顺 C、划定了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 10、 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近代英国货物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一次性纳税后,“可遍运天下”,不再加税。该现象始于 (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其中“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 (   )
    A、打开大门,开放通商 B、学习西方,自强求富 C、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D、改变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写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两则材料对戊戌变法评价观点的异同点。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摘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简析汉阳铁厂“走入困境”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 15、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B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新文化运动

    推动了思想启蒙

    D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A B、B C、C D、D
  • 16、 戊戌变法虽然仅仅历时103天,但它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政策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去兴办工矿企业
  • 17、 小王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分类整理了三个条约的部分内容(见下表)。他分类整理的内容的共性是都破坏了中国的 (   )

    条 约

    部分内容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北京条约》

    割中国东北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给俄国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A、司法主权 B、领土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 18、1897年底,全国出现33个讲变法自强的政治性学会,17所新式学堂,19种报刊。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这一现象 (   )
    A、催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B、开启了近代化运动 C、宣扬了民主共和观念 D、传播了维新思想
  • 19、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 C、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 20、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材料中“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 D、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