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西半球某国沿40°N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西半球某国沿40°N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A、该国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B、甲所在的海域为大西洋 C、乙地区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D、水稻是乙地区主要农作物 -
2、 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古罗马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史料看清历史真相】
材料一:当时(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成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总共把7.5万名俘虏卖为奴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在种植谷物的庄园里,在矿山、城市手工作坊和建筑工地上,使用的奴隶人数就更是多不胜数了……奴隶中还有一部分身强力壮者……被野蛮地驱赶着充当角斗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相互厮杀,或同野兽相搏,以供奴隶主取乐。
——王斯德《世界通史》
【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摘编自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
【结合史料评价历史事件】
材料四: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2)、 根据材料二,概述罗马奴隶的处境。(3)、 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颁布的背景。(4)、 概括材料四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请说明理由。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
——苏智恒《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埃及的乌纳斯金字塔的墙面上布满了铭文:“(太阳)阿吞,你使他重生。他活了……乌纳斯不会死。他不会毁灭……”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根本目的。(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埃及法老当年修建金字塔的目的。(3)、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古巴比伦王国与古代埃及君主统治的共同特征。 -
4、《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施里曼凭着对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这一成就( )A、表明了《荷马史诗》是完全准确的 B、证实了《荷马史诗》是有史为据的 C、核实了《荷马史诗》是后人演绎的 D、发现了《荷马史诗》是诗人想象的
-
5、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A、《荷马史诗》是古代世界留下的宝贵的古典文化遗产 B、建筑杰作帕特农神庙四周被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 D、《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
6、 列宁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这次起义的影响是 ( )A、灭亡了罗马共和国 B、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C、灭亡了罗马帝国 D、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
7、“希腊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D、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
8、“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
9、 如图所示为古代雅典“交通禁行标志”示意图,下列会被这一标志禁行的人有 ( )
公民大会会场①妇女 ②外邦人 ③奴隶 ④成年男性公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碍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赋予妇女政治权利 D、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
11、 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内部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频繁 B、法律体系完备 C、民主政治发展 D、军事实力强大
-
12、 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这体现了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小国寡民 B、重视农业 C、民主政治 D、对外扩张
-
13、 假如生活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你可能遇到的国王是 ( )A、胡夫 B、汉谟拉比 C、乔达摩·悉达多 D、伯里克利
-
14、“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得北上的航行变得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显得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的统一。”材料直接说明了尼罗河 ( )
①为古埃及提供充沛的水源
②为古埃及提供航运
③为古埃及提供肥沃的土壤
④有利于古埃及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 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途径之一。下列与年代尺中“②”处相关的史实是 ( )A、出现若干小国 B、初步实现统一 C、建立军事帝国 D、遭到外族吞并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法国]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材料三:穆斯林向来比较重视天文学和数学,因为穆斯林必须根据星宿来确定礼拜的方向……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在哲学方面……强调“万物唯自安拉出”。
——摘编自刘家和《世界史》
材料四:为了满足天文观测的需要,阿拉伯人发明创造了很多仪器设备,例如星盘、方位仪、天体仪和地球仪等。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
——摘编自王艳峰《文化桥梁: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积极影响。(2)、 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文明的鲜明特点。(3)、 根据材料四,写出阿拉伯取得巨大文化成就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交流、传播方面的作用。(4)、 综合上述材料,写出古代文明交流、交融的主要形式。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官职世袭的陋习,设立了处理日常事务的二官和八省(如图),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这一官制改革借鉴了中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摘编自李建钢《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社会状况的比较》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改革的背景。(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革后天皇所处的政治地位及建立的政治体制。(3)、 结合上述材料,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18、《阿拉伯文学史》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藏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重视知识和选拔人才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D、立足于以往文明的基础
-
19、“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指( )A、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伊斯兰教的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 D、伊斯兰教以群众性运动的方式赢得民众支持
-
20、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有 ( )
①都诞生于公元前
②曾为统治者所利用
③都诞生于亚洲
④都有利于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