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赵某因诈骗被法院判处单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赵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 2、小余在微信群中有偿提供某热门电影的盗版资源,这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 3、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说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
  • 4、程门立雪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的人。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 6、“我要成为人人羡慕的人”,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
  • 7、面对他人的侮辱和低毁,我们应当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 8、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这启示我们通过合理宜泄来调节情绪。
  • 9、丰富、深刻的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 10、小茜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赞赏,这是不正常的青春期心理现象。
  • 11、历史兴趣小组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绘制历史纪年表】

    【任务二:整理相关资料】

    【任务三:形成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从年代尺中找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并写出“A”阶段的典型时代特征。
    (2)、根据“相关资料”的内容,阐述元、清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哪些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形成哪些历史认识。
  • 12、小历同学围绕“古代经济发展”话题,制作了如下手抄报,请你与他一起完善。

    多元辐射看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培植了地主阶级,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些历史进程均印证了

    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2)、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其它图文资料,分析产生图一现象的原因。
    (3)、请你充分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历史知识,将手抄报补充完整。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数量排名第一位。下列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

    材料二:唐宋之世,中国科技实冠寒宇(天下)。然其精义不在穷理而在致用,故能泽被四邻(恩惠覆盖邻国)。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
    (2)、列举两例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
  • 14、西夏统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清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
    A、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全面汉化 B、历代疆域持续扩大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加深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 15、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这表明(   )
    A、民族交融方式多种多样 B、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隔阂 C、民族交融只发生于北方C.民族交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 16、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因为八股取士(   )
    A、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B、阻碍了思想的进步 C、造成官僚机构臃肿 D、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 17、读懂文献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对于下列文献史料,解读正确的有(   )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面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①关注出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思想

    ②弄清字词:“守国之道”即治理国家之法

    ③理解意思:史料强调民本思想乃治国之道

    ④史料印证:因是康熙“实录”,无需印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了清廷正在(   )
    A、镇压白莲教起义 B、缓解财政危机 C、禁止海外贸易 D、强化闭关锁国
  • 19、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为佐证这一观点,适合选择的历史人物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病逝于中国,他们在遗嘱中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反映了(   )
    A、明朝长期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明朝继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 C、远洋航行有力打击了殖民侵略 D、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