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 某电视剧讲述了发生在1975年至1985年的故事,双水村的广播有时给人们带来悲怆,有时给人们带来欢欣鼓舞。其中让人欢欣鼓舞的事件可能有(   )

    ①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②水稻亩产超过十万斤 
    ③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 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该思维导图主题的归纳,最恰当的是 (   )
    A、和平发展的国际形势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3、 报纸中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教士,一种是商人。前者为宣传宗教道德伦理观创办了教会报刊,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后者注重盈利创办了商业性报刊,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

    材料二:在反映民意方面,新记《大公报》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反映人民疾苦……传达人民呼声。在为社会实际服务方面……从抗战义演到赈灾募捐、慰劳将士到抚恤遗孤等各方面,尽心尽力地为社会服务。

    ——王夏露《新记〈大公报〉:闪烁新闻专业主义光芒的中国近代报刊先行者》

    材料三:

    1919 年《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命名别具深意。丹药类商品有“盖日牌”孚记药房的“日快丸”等,香烟品牌中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自由钟、大长城、爱国牌等。

    ——摘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与〈申报〉广告(1912~1926)》

    1919年1~12月《申报》国货广告数量(单位:个)

    材料四: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办报的共同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写出《大公报》的办报宗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年5月《申报》国货广告数量猛增的历史背景。说说此时期《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的命名具有怎样的“深意”。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发挥的舆论宣传作用。
  • 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实现国家富强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1)、 19 世纪末,江苏南通出现的状元实业家是谁?面对中华民族危机,他提出了什么口号?
    (2)、 图一、图二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哪一事件拉开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幕?
    (3)、 图一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指哪一阶段?(写序号)出现的重要外因是什么?
    (4)、 根据图三,谈谈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状况,由此你有什么认识?
  • 5、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这里所说的文化娱乐方式是指 (   )
    A、赏京剧 B、读报纸 C、看电影 D、读小说
  • 6、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以“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资源包。下列可以放进主题资源包的有 (   )

    ①论文:《“实业救国”为何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②电影片段:《阿Q正传》中剪辫子 ③图片:《申报》报道京张铁路通车 ④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
    A、新华书店 B、京师同文馆 C、开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 8、《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谱写的时代最强音是 (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抗日救亡 D、解放全中国
  • 9、 中国近代文艺作品成就突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下列文艺作品及其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徐悲鸿——《愚公移山》 B、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C、茅盾——《狂人日记》 D、巴金——《家》
  • 10、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标志有 (   )

    ①废除八股文 ②废除科举制 ③兴办学堂 ④统一全国学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1、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可以看到咖啡馆、西餐厅;有人称呼“先生”“女士”,也有人称“老爷”。这表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   )
    A、坚持民主,提倡科学 B、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C、批判开放,拥护传统 D、贴近群众,弘扬经典
  • 12、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   )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 13、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1870~1956年的发展趋势的是 (   )
    A、 B、 C、 D、
  • 14、 一战期间,荣氏兄弟建立起庞大的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渡过难关后,又遭日本侵华战争的洗劫;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 (   )
    A、资金不足 B、曲折发展 C、规模较小 D、分布不均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摘编自畲田《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随即出兵朝鲜半岛,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并加强日本、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大力援助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从而对中国构成半月型包围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亚洲的第一战即以失败而告终,打乱了美国的全球部署。

    ——邹玉杰《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国际影响。
    (3)、 写出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法律依据。
    (4)、 综上所述,说明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 1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两种梦想”的实现分别指的是 (   )
    A、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 B、新中国成立和土地改革 C、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 D、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
  • 17、 文物证史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 18、 某电影聚焦了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一场战斗,讲述了一群普通战士建构自己与祖国之间的精神链接,舍生忘死地投入一场“立国之战”。以此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 (   )
    A、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全胜利 B、发扬了独立自主和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C、胜利的物质基础是由国内“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的 D、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
  • 19、 小王在复习某时期的历史事件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其中缺失的阶段主题应该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 社会学家费孝通这样回忆他的第一届人民政协之旅:“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不同的人物在一个会场里讨论问题,是生平第一次。”据此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A、体现了人民民主特点 B、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C、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D、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