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5年初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5年5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5月份大单元试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浙真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明州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宁海、奉化、象山)2025年初三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监测社会·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潮汐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汐卷(5月二模)
-
1、青春时期,异性同学交往备受关注,它对同学们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某校就“异性同学交往”等问题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表。该调查结果说明(
调查问题
渴望与异性同学交往
认为异性同学交往是必要的
能主动大方和异性同学交往
心中萌发一些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否是正常现象
调查结果
99.5%
97.7%
21.95%
是:35.7%:否:64.3%
A、中学生异性交往不利于青春期身心健康 B、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与异性交往的必要性 C、异性间交往不应主动和大方地公开进行 D、对异性朦胧情感是成长中的不正常现象 -
2、青春的生命在解决困惑中不断成长。对小康同学的下列困惑回应正确的是( )A、课堂上总是不敢主动发言,这是自卑心理吗?
——不是,这是青春期闭锁心理
B、每次考试都会感到很焦虑,正常吗?——不正常,负面情绪对成长无益
C、脸上长了不少痘痘,会不会很丢人?——不会的,要悦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D、我们需要在意他人的评价吗?——需要,他人评价是认识自我的唯一途径
-
3、10~12世纪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4、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
5、历史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远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
6、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
-
7、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A、“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科举制和行省制
-
9、《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唐代( )A、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0、日本被誉为“赏樱之国”,每年的春天都有大批游客前往日本观赏樱花。读“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图”,完成下面小题。(1)、 影响日本各地樱花开花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距海远近 C、纬度位置 D、经度位置(2)、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贤臣能将的辅助
-
11、下图示意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地处亚洲北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导致亚洲①②两地居民服装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
-
12、读亚洲地理位置及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亚洲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跨热、温、寒三带
②地势中间高,四周低③四面环海,气候湿润
④地形多样,河流众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3、 相遇青春,我们心中开始萌发一些对异性朦胧的情感,这是青春成长中的不正常现象。
-
14、 我们应当自尊自爱,言谈举止不越界。
-
15、 情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
16、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
17、印度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
18、亚洲大陆沿300S纬线自西向东,地势大致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
1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以称“中国”?“中国”概念历经漫长变迁。
时期
“中国”概念的内涵
西周早期
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所载,表示竖旗标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
先秦时期
主要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与“四夷”相对,凸显华夏礼制的文化优越性。
南北朝
各民族政权都自居“中国正统”。
辽宋夏金时期
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
元朝
地域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
清朝
《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首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名称对外使用。
辛亥革命
“中国”正式成为现代国号并沿用至今
材料二:
表1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实践
时间
史实
1935年
红军进入四川冕宁后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强调“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赢得了葬族同胞的支持。
1942年
晋绥边区参议会成立,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都选出本民族的参议员,边区政府在参议员人数上还给予了特殊照顾。
1951年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材料三:
新疆人大代表提出在和田地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疆电外送”第五通道的建议被纳入“十五五”电力规划,有力促进当地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动力。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依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设立文化专项资金,助力傣族慢轮制陶、布朗弹唱等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依托当地特色开展“火塘夜话”让群众主动参与村务。近3年,江门村征集意见117条,为村“两委”提供决策参考意见58条,解决难事31件。
材料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西方敌对势力联合反华势力在民族、涉疆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发难,挑拨我国民族团结,抹黑我国民族工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努力,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有了全新面貌,但是边疆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民族地区的利益分配机制仍不够完善。
——摘编自周珩《制定回应时代需求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1)、请依据材料一,描述“中国”概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实践的历史意义。(3)、结合材料三,运用知识,说明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如何体现我国的制度优势。(4)、结合材料四,运用知识,分析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原因。 -
20、法,治国之利器。以法护航,赓续历史文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非遗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近年来,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在对核心技艺保护和传承基础上,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市场价值,进一步探索创新“非遗+”发展模式,让非遗进发新活力。
材料二: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遗法律制度体系。地方各级人大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不少地区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专门立法。例如,2024年温州为加强永嘉昆曲保护出台了《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出台前,多次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充分吸纳传承人的诉求。条例实施后,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永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保护传承,支持永嘉昆曲走进社区、学校,推动后备人才培养与代际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摘选)
第五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
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各地探索创新“非遗+”模式的重要意义。(2)、从法治要求角度,结合材料阐释我国如何实现以法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九条的规定保障了公民哪一项基本权利?综合上述材料,从权利与义务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