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读23.5°N 附近的自然景观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季风影响 D、地形地势
    (2)、下列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中,和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①,乙—③ C、甲—②,乙—④ D、甲—③,乙—④
  • 2、读下列各区域轮廓图,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②赤道穿越中部 C、③是海陆兼备型的国家 D、④热带面积最大
    (2)、下列描述中,符合区域③自然条件和生产特色的是(   )
    A、鱼类众多,渔业发达 B、气候干热,畜牧业发达 C、地狭人稀,农业发达 D、沙漠连绵,绿洲农业发达
  • 3、如图所示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下列关于这个海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 B、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C、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D、海峡两岸气候炎热干燥
  • 4、从下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主要河流发源于亚洲中部

    ②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③主要河流都可以通航

    ④部分河流的水量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5、下列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a处有可能是河流 B、c处是山的最高峰 C、b处和d处的海拔相同 D、该地属于平原而非山地
  • 6、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对图中山脉 K 走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下列描述中,最有可能反映图中 M 地区农业生产特色的是(   )
    A、麦浪翻滚 B、土壤肥沃 C、稻花飘香 D、地势低平
  • 7、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材料二: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材料三:在全球电子通讯干涉系统中,最先进的监控系统要数美国控制的“梯队系统”,每日监控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主流网络服务器的数据库和各国政要的通话进行监控。这一系统起源于冷战时期的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和有组织犯罪,加速了这些组织的最终灭亡。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洛萨达·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在四大发明方面的成就。
    (2)、 西方近代科学引发了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
    (3)、 材料三中“美国控制的‘梯队系统’”是哪一次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干涉系统的利与弊。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中产阶级。

    ——[美国]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材料二:见下图表。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东京

    80

    105

    160

    悉尼

    0.8

    2

    22.5

    48.2

    材料三: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中的原因。
    (3)、 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9、“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比它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或对人类的进步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或造成了更剧烈的苦难和不满。”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 10、 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须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表明 (   )

    ①启蒙运动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揭示 
    ③理性受到人们的尊崇 
    ④启蒙思想已摆脱宗教的影响

    A、①② B、 C、④C.①③ D、②④
  • 11、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和爱尔兰有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他们每早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用射豆子的办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随着钟表的普遍使用,这种古老的职业到 20世纪 20年代基本消失了。“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技术的提高 B、政府的强制推行 C、环境污染的严重 D、社会矛盾的尖锐
  • 12、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编制和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计划”是加强行政区域之间协同解决“跨界污染”问题的手段之一。“区域环境保护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实现 (   )

    ①环保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区域间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③各地区经济的同步发展 
    ④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3、《中国古代科技简史》指出:“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是朝廷组织的;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由高级官吏直接领导;丰富的天象记录,应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主要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大交融
  • 14、 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是只有上帝,也逐渐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是 (   )
    A、人文主义思想 B、复兴希腊罗马文化 C、自由主义思想 D、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 15、 秦汉时期,中医药传播到朝鲜、日本;20世纪中叶起,全球先后掀起针灸热、中药热。未病先防、天人相应等中医理论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反映了 (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动力 
    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6、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的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   )
    A、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 17、 下列影响表格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

    时 间

    煤产量

    铁产量

    1770年

    600万吨

    5万吨

    1800年

    1200万吨

    13万吨

    1861年

    5700万吨

    380万吨

    ①流水线生产的推广

    ②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③内燃机的普遍应用

    ④冶铁技术的革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 (   )
    A、三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B、法律、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 C、指南针推动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D、三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重要作用
  • 19、“十四五”期间,浙江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浙里名片】

    材料一 当前,浙江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着力打造“浙有善育”“浙里优学”“浙派工匠”“浙里健康”“浙里长寿”“浙里安居”“浙有众扶”的民生事业“七优享”金名片,使每个人平等地享受权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

    【浙有众扶】

    材料二 浙江省构建城乡弱势群体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幸福清单:构建“全面覆盖、精准响应、政策集成”的大智慧大救助模式,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面向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人群等弱势群体,建立集成化、标准化、清单化服务制度;完善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实现由单一物质类救助向“物质+服务”类救助转变。

    【浙派工匠】

    材料三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 裕 示 范 区 实 施 方 案 (2021—2025年)》(局部):浙江省政府深入推进“技能浙江”建设,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一批一流技师学院;建成全省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

    (1)、浙江省打造“七优享”金名片涉及公民哪些基本权利?
    (2)、从“走向共同富裕”的角度,分析浙江省落实“浙有众扶”幸福清单的必要性。
    (3)、材料三诠释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浙江省政府打造“浙派工匠”的可借鉴经验。
  • 20、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 间

    毛泽东主要活动(部分)

    1919年7月

    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

    1920年11月 

    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

    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摘编自《毛泽东年谱(1893—1949)》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三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出的贡献。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内在逻辑清晰)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