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在网络世界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因此恪守道德才是网络生活的最基本准则。( )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会与老师和父母沟通交往,是我们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某中学七年级(1)班以“师恩难忘 亲情无疆”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师生交往】小鹏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班主任虽然讲课很精彩,但是特别严厉。在一次课上,我后桌的同学一直在讲话,我提醒他们保持安静,没想到被老师看见了,他当众批评我上课说话。我无法理解老师,也很害怕他。我好怀念小学时期的班主任老师啊!”

    面对小鹏对老师的看法,你会如何劝说他?

    (2)、【美好家庭】某班同学以“建设美好家庭”为主题开展问卷调查,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当你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

    你的家庭通常会如何解决?

    “你说了算”占10.43%

    “父母说了算”占14.31%

    “共同商量解决”占75.26%

    你是否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务

    劳动?

    “从不承担”占3.2%

    “偶尔承担”占41.6%

    “经常承担”占55.2%

    父母在新出生的弟弟/妹妹身

    上付出更多的爱时,你会有

    何反应?

    “感到难过”占9.07%

    “无所谓”占17.76%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占73.17%

    上述调查结果对我们建设美好家庭有何启迪?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首站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参观毛泽东主题展览馆。习总书记在参观时鼓励青年大学生扎根社会一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奋力书写好“青春答卷”。

    从1914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求学。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修身学老师。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杨昌济认为修身的前提是立志,目的在于实践,他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泽东在求学中培育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支撑着他在经过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后,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毛主席的求学经历启示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
    (2)、从“做有梦想的少年”的角度,说一说,你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3)、作为当代青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向党交一份满意的青春答卷,结合毛主席的学习经历,请你完成以下决心书。

    决心书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我们要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此我决心做到:                           

    在处理个人梦想和国家需要方面:         

    在自身成长方面,应做到:          

    在祖国发展方面: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公)兼制(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各大诸侯国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合并乡村城镇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变法?其变法内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5、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探究。
    【食物见变迁】

     
    (1)、请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住宅现差异】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说明影响房屋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 6、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③点的经纬度:①  , ③
    (2)、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位于西半球的是
    (3)、从高、中、低纬度来看,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高纬度的是
    (4)、①地位于②地的方向,③地位于⑤地的方向。
  • 7、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这一时期主张“以德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思想理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的思想理念是(   )
    A、天下为公 B、革故鼎新 C、民为邦本 D、精忠报国
  • 9、观察地图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会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但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这个诸侯国是(   )
    A、齐国 B、晋国 C、赵国 D、秦国
  • 10、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 1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华夏民族是从单一民族发展而来的 B、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民族 C、黄帝、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 12、关于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谋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B、郧县人属于早期智人 C、北京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D、山顶洞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 13、“东北小冻梨、南方小土豆……”2023年冬,黑龙江哈尔滨火爆出圈吸引大量游客,据此完成下小题。
    (1)、游客要了解黑龙江省所在的位置应查阅(   )
    A、中国气候图 B、中国地形图 C、世界政区图 D、中国政区图
    (2)、游客利用电子地图前往中央大街,若放大手机屏幕图像,改变的是地图中的(   )
    A、比例尺 B、方向 C、图例和注记 D、以上三个都不对
  • 14、“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2024年6月10日是端午节。结合“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示意图”,完成下小题。

    (1)、端午节当天,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的(      )
    A、 B、 C、 D、
    (2)、端午节当天,浙江省的昼(空白部分)夜(黑色部分)长短情况是(   )
    A、 B、 C、 D、
  • 15、如图中,地球自转图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 16、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的海拔为750米 B、C点所在的地形部位为陡崖 C、BC段比BD段坡度陡 D、取直线路AB段为东西走向
  • 17、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给学生的字条,这样的字条,这位老师还写过许多张。这不仅是一份“私人定制”的鼓励,更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突出体现了(      )

    ①传授知识是教师重要的工作             
    ②教师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③教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     
    ④“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中国航天的故事里,有摘星星的妈妈,有年轻的“北京明白”团队,有练习开舱门达数万次的“欢迎回家”小伙……中国航天事业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启示我们(      )

    ①美好集体拥有共同的愿景,是善于合作的     ②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③集体只要精诚合作,就可以实现任何目标     ④个人利益微不足道,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对下列表格中的微行为进行的微点评正确的是(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对别人的所有意见说“不”

    学会独立思考

    冷静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表扬

    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与朋友发生冲突后就断绝往来

    恰当运用交友的原则和技巧

    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

    合理调节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学会学习是一种能力,下列中华传统名言警句有助于我们学会学习的有(      )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上一页 466 467 468 469 4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