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 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遗址的文化特色各异,其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 2、 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使原始人从居无定所走向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使用陶瓷 D、学会了建造房屋
  • 3、 下列原始人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材料三: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1)、 写出唐太宗“去奢省费”为实现“民衣食有余”采取的措施。
    (2)、 材料二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

    ——摘编自陈宁骏《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句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其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谈谈它的开通有何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6、 唐朝对外交流贸易频繁,国内风俗开放自由、文学艺术发达。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
    A、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 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 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 泽被东西
  • 7、“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五代相继,五十三年历史,十多次皇位更迭,余震不绝;十国或兴替,或并存,忽而称帝忽而称王。”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开国的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南方政权一直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 8、 据《日本书纪》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此,当时日本派到中国进行学习的是 (   )
    A、鉴真 B、遣唐使 C、玄奘 D、市舶司
  • 9、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 10、 下表是根据胡凡的《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唐 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①文化繁荣 
    ②民族交融 
    ③社会安定 
    ④经济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 11、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他们的话共同说明了 (   )
    A、唐朝鼓励士人考试 B、科举制是唐朝创立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重要科目
  • 12、 如图所示的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

    A、经济的发展 B、生产力的进步 C、粮食的增加 D、文化的繁荣
  • 13、 下列关于科举制正式确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用人唯贤 D、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 14、“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与诗句内容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
  • 15、 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实现统一的朝代是 (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 16、 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资治通鉴》

    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 材料二中“北魏孝文帝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的例子。(至少列举两例)
    (4)、 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 17、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但经济也有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官渡之战挫袁军。”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 材料一称赞的是 (填人名)。“袁军”指 领导的军队。
    (2)、 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与北魏哪个皇帝的改革有关?
    (3)、 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从材料三中找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4)、 从材料三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 18、 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 30 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这引起学者对孝文帝改革作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对下表中这些评价意在 (   )

    评价一

    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民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评价二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改革,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A、客观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 B、全面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C、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肯定性评价 D、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
  • 19、 如图所示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的一幅农耕图,印证了某一记载的正确性。这一记载是 (   )

    A、《三国志》中关于马钧发明翻车的记载 B、《汉书》中关于二牛一人犁耕法的记载 C、《宋书(南朝)》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 D、《齐民要术》中关于耙犁技术的记载
  • 20、 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下列道具错误的有(   )

    ①书桌上有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书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齐民要术》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