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

    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认同溯源】

    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中国”管理追踪】

    材料二:

    【“中国”情怀定型】

    材料三: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2)、 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中 A、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 a、b、c、d四地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3)、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自学某朝代的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1. 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2. 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达2500家

    3.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明朝的政治制度 B、明朝的对外开放 C、清朝的社会危机 D、清朝的经济发展
  • 3、 如图所示为河北承德某古建筑上的牌匾。这一历史地点直接见证了 (   )

    A、康熙帝派兵进入台湾地区 B、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 C、雍正帝在此地创立军机处 D、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
  • 4、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开放包容,昌盛繁荣 B、民族融合,多元一体 C、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5、“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左宗棠 B、噶尔丹 C、五世达赖 D、渥巴锡
  • 6、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发起雅克萨之战 C、收复台湾 D、设驻藏大臣
  • 7、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臣统治西藏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D、西藏地区自此不再拥有民族自治权
  • 8、“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地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   )
    A、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D、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 9、 如图所示的图片分别来自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有 (   )

    ①都成书于明朝 
    ②都是医学著作 
    ③都传播到海外 
    ④都具有总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积极寻找建文帝下落 C、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侵略与扩张
  • 11、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丞相制度是好制度 D、皇权一直受到压迫
  • 12、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创新】

    材料一: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 代

    东晋

    北宋

    比 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制度创新】

    材料二: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工具创新】

    材料三:

    【科技创新】

    材料四: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

    “比如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

    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

    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材料二涉及了古代哪些政治制度?浙江在元代属于哪个机构管辖?
    (3)、 分别写出材料三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并说明它们的共同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用史实论证说明。(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13、 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

    材料二: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

    材料四: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2)、 综合上述材料,请提炼一个观点并论证。(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 14、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提到的地方管理政治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 15、 下列诗句描写的朝代,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 16、 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
    A、北宋——毕昇——最早发明造纸术 B、南宋——司南——开始用于航海 C、唐朝——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北宋——司马光——代表作《史记》
  • 17、 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提及:“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词中主要描述的是宋代 (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 18、“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了 (   )
    A、南宋时期都城迁到了临安 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宋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D、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 19、 它最开始是由蜀地的有钱商人们印制的,当时因为四川地区的铜钱十分缺乏,而铁钱笨重,运输十分不便。材料中的“它”是 (   )
    A、银票 B、会子 C、瓦子 D、交子
  • 20、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共同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