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描述一位科学家:“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这位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焦裕禄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②时期的是(   )

    A、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B、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C、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D、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3、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辨别史料真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6-1966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C、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D、高产指标已实现,带朵棉花上北京
  • 4、1956年1月的《诗讯》上刊登了上海市工商联主任盛不华的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诗中描绘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文化大革命”结束
  • 5、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小妹子年十八,妹呀一枝花。身上穿起了蓝布褂,满面开红花。选民证呀手中拿,翻身的姑娘真不差。红光满面笑哈哈,她心里乐开了花,去把大会来参加。”歌曲中小妹子的喜悦最有可能来自(   )
    A、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 D、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 6、“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   )
    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南京长江大桥 D、沈阳第一机床厂
  • 7、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春联的内容通常和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祖国大陆获统一,民族实现大团结”这幅春联可能创作于哪个年代(一)
    A、19世纪50年代 B、19 世纪 60年代 C、20 世纪 50 年代 D、20 世纪 60 年代
  • 8、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总耕地总数的14%,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 9、几乎与抗美援朝战争同时,国内进行了土地改革。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打击了帝国主义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D、消灭了地主阶级
  • 10、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后人也写了诸多诗歌来赞颂他们。“草丛潜伏不留痕,油弹燃烧又一轮。烈焰附身何畏惧?牙关紧咬献青春。”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
    A、邱少云 B、雷锋 C、罗盛教 D、黄继光
  • 11、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句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是(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中华民国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职权,主要体现在(   )

    ①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

    ②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3、任何逃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14、警察对于李某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李某不同意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仲裁。
  • 15、在我国,人权的主体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 16、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执政。
  • 17、中共八大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18、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 19、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上一页 188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