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戴维·阿诺德在《地理大发现》中写道:“(葡萄牙)在欧洲邻国的欺凌下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欧洲进行领土扩张,所以向海外扩张对其来说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据此

    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源于摆脱欧洲政治困境和获取经济资源的需求 B、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导致葡萄牙与美洲本土文明爆发激烈军事冲突 D、加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 2、下图是小杭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推断他学习的内容可能是(   )

    主要内容

    ●自由与自治的城市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最美好的花朵”

    ●巴黎教师行会出现

    A、封建庄园经济的盛行 B、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阿拉伯帝国与其文化 D、西欧基督教神学迅速发展
  • 3、“看这里,如红莲,绽放几多诗篇。……花香处处覆盖,日子记载,你精彩姿态,盛开到未来”,这是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制作的歌曲《盛开到未来》的歌词。该歌词(   )
    A、传达了“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 B、展现了对外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巨大蜕变 C、赞扬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D、表达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高度赞美
  • 4、美国青年埃文·凯尔将一本记载日军侵华罪证的相册无偿捐赠给中国:法国青年马库斯将618张日军侵华暴行照片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这些相册、照片是研究日本侵华罪行的(   )
    A、电子史料 B、口述史料 C、文献史料 D、实物史料
  • 5、2025年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右图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处可填入(   )

    A、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B、推翻帝制,民主共和 C、抗日救亡,统一战线 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6、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优秀典籍的简介,其内容均(   )

    时间

    书名

    内容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

    北朝

    《齐民要术》

    结合作者的生产实践,总结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明朝

    《徐霞客游记》

    根据徐霞客的游记资料,记录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等现象。

    A、注重结合实践 B、体现重农抑商 C、蕴含哲学思辨 D、影响世界文明
  • 7、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该现象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宋代互市贸易繁荣 C、商帮商贸活动活跃 D、经商时间突破限制
  • 8、下图为西周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据此可知,其历史价值在于(  )

    A、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周朝开始 B、证明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 C、考古学上确认了商周政权交替的真实性 D、体现了西周早期“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 9、下图是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下列地形区由上游到下游排序正确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④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2)、下列分会场节目画面与其地方特色匹配,正确的是(  )
    A、拉萨—藏族歌舞,展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B、重庆一火锅文化,显独特黄土高原文化 C、武汉一登黄鹤楼,赏黄河之畔荆楚文化 D、无锡一舟楫元素,品太湖流域水乡特色
  • 10、202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读图,回答问题。

    (1)、利马濒临(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无雨之都。以下四幅图最符合其气候特征的是(   )
    A、 B、 C、 D、
  • 11、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万列,彰显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活力。(  )
  • 12、浙江省政府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保障了公民的人格尊严权。(  )
  •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诚信是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
  • 1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 15、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16、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 17、青藏高原近年推行的“板上发电,板下放羊”的光伏+牧业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 18、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人口稀疏,这是该地区水运发达的原因。(  )
  • 19、交通发展推动中外交流与文明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频繁往来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系统学习唐朝制度文化。阿倍仲麻吕(晁衡)在长安为官数十年,与李白、王维等诗人交游,推动日本对唐诗、书法、律令的效仿。唐朝高僧玄奘历时十余年西行天竺,携回佛经657部,主持译经75部,其《大唐西域记》详述西域风土,成为中外交通史经典。

    材料二宋朝的海上贸易

    宋朝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瓷器、丝绸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波斯等地,阿拉伯商人亦输入香料、珠宝。宋朝“车船”“指南针”等技术领先世界,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载重达200吨,印证当时造船与航海之盛。

    材料三 元朝的东西贯通

    元朝驿站体系贯通欧亚,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陆路来华,旅居17年。其《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大都的繁荣、杭州的富庶,引发欧洲对东方的向往。同期,汪大渊从泉州出海航行至非洲,著《岛夷志略》记录海外见闻。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分别列举唐朝向东向西交往的国家各一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宋朝的市舶司承担了哪些职能?并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唐、宋、元三朝中外交往的共同特点。
  • 20、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的主题,它贯穿了各个朝代,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材料一: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辽史·食货志》记载“辽与宋约为兄弟,互开榷场,商贾云集。辽地之马羊、皮毛,宋地之茶盐、丝帛,往来不绝,民得其利。”

    材料三

    某古代王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与唐蕃交往的哪一史实密切相关?体现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辽与宋约为兄弟”达成了哪一盟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我国古代王朝疆域空前辽阔,请根据所学列举2个其为加强边疆统治所设置的管理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