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以研习儒家经典和礼仪作为升官和补官的条件,有利于实现( )A、地方稳定 B、财政增收 C、思想统一 D、民族团结
-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一定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了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
-
3、某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穿插成语典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在讲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教师最可能用到( )A、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B、卧薪尝胆、退避三舍 C、东施效颦、破釜沉舟 D、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与材料中“天府”美誉出现有关的人物是( )A、李冰 B、商鞅 C、墨子 D、甘英
-
5、下图是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
6、下列四部《国学经典丛书》,如果你想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应该选择下列哪一本( )A、
B、
C、
D、
-
7、“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 )A、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B、统一度量,发展经济 C、严明法度,令行禁止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
8、《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背铜胄(防护器具)
铜簋(盛放粮食器具)
铜卣(盛酒器)
铜刀(切割工具)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
9、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
10、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出现 C、手工业的兴起 D、农业的起源
-
11、下方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图》,其中②区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粟 B、水稻 C、小麦 D、玉米
-
12、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第一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13、中国和新加坡开启“高质量”合作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1、图 2、图3
材料二: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稠密。 国土面积733.1平方千米,人口545万(2021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不仅缺少矿产资源,生活用水和粮食都依赖进口。 新加坡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新加坡的制造业很发达。
(1)、图1中字母A所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 据图3 可知,新加坡的气候类型是。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是。(2)、根据材料,从资源、环境、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加坡发展耗能高、耗材多的工业部门是否合适,并阐述理由。 -
14、2023年世界地球日,央视《新闻调查》点赞温州市红树林引种工作。我市为什么能成功引种红树林?种植红树林的意义何在?请你参与调查研究,完成项目成果。(1)、温州为什么能大面积引种红树林?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予以解释。(2)、结合材料,分析温州种植红树林的重要意义。
-
15、生态足迹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下图呈现的是对全球生态足迹的一种估算结果。要实现全球生态足迹从甲到乙的转变,需要( )
①国际组织平均分配减碳任务
②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承担责任
③企业依靠科技实现节能减排
④公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守住18亿亩(1亩≈666.67 平方米)耕地的红线,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读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表,回答第9、10题。
年份
2015
2017
2019
耕地面积/亿亩
20.25
20.23
19.18
粮食产量/万吨
66060
66161
66384
(1)、表中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原因有 ( )①洪涝等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损毁
②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政策的实施
③我国的耕地资源地区分布均衡
④城市、交通等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为持续稳定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积极培育并推广粮食高产品种
②不断增加我国粮食进口的数量
③治理土壤污染以提升耕地质量
④不断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中国人口规模巨大。 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及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情况,有助于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读图完成第7、8题。(1)、以下表述符合上面组图相关信息的有 ( )
①老龄化加剧是我国人口状况的显著特点
②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下降比例最大
③中国人口分布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④我国人口在2022年出现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针对我国当前人口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完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不断提升人口素质,以劳动力质量换劳动力数量
④加快建立鼓励生育的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快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成功举办。读图回答第5、6题。(1)、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湿地面积分布广,下列有关其自然成因叙述正确的有 ( )
①高原为主,地势平坦
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③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④气温不高,蒸发较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保护湿地的行为合理的有 ( )①加大政策宣传,建立湿地公园
②治理河湖水质,恢复湿地沼泽
③改善湿地生态,发展绿色旅游
④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 2023年两会上,有关“双碳”“节能减碳”等议题备受瞩目。读我国2010—2030年能源消费占比变化示意图(含预测),回答第3、4题。(1)、下列关于我国2010—2030年能源消费占比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石油的消费占比基本稳定
②2020年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天然气的消费占比逐渐下降
④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渐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出现图中变化的原因有 ( )①坚持新发展理念
②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③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
④非化石能源开发技术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我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读我国2019—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变化(含预测)示意图,回答第1、2题(1)、下列对该示意图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B、预计 2030年左右能源消费将以非化石能源为主 C、二氧化碳排放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D、预计204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2)、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生产生活方式有 ( )
①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
②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③提倡多用一次性产品
④用干衣机代替传统晾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