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运动的倡导者们以笔为矛,在《新青年》上发表大量文章进行宣传。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狂人日记》 C、李大钊——《敬告青年》 D、鲁迅——《文学革命论》
-
2、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自强求富
-
3、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对遏制专制,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东西方全面融合 B、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苦难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 D、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4、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时间轴解读正确的是( )A、在A时间,洋务派提出了“求富”口号 B、B和D爆发的运动都彻底批判封建道德礼教 C、C时间成立中华民国,确立为中华民国元年 D、该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
5、《新青年》出版以后,倡导对封建旧家庭的抗争。潮流一开,青年男女对旧家庭旧礼教的反抗,几乎传遍了全国。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拉开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
6、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的一项是( )A、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护法运动 B、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C、宋教仁遇刺→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宋教仁遇刺
-
7、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娟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维护革命成果 B、扫除君主专制 C、传播革命思想 D、抨击封建礼教
-
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专制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下列对这一评价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①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③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9、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的共同点是( )A、进行变法改革 B、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
10、右图是一本书的目录(部分),这本书的名字最有可能是( )
第三章 中国同盟会
一、1905年
二、孙中山的美洲之行
三、留欧学生的加盟
四、孙、黄会晤
五、中国同盟会之成立
六、民族、民权、民生A、《自强求富史》 B、《变法改良记》 C、《义和团运动》 D、《革命先行者》 -
11、它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回响。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它”应是(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州起义
-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记载,她(慈禧)在西逃途中杀气腾腾地宣布:“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这表明( )A、慈禧利用义和团抵抗列强侵略 B、义和团运动导致《辛丑条约》签订 C、统治者决定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D、义和团运动没有认识到清政府本质
-
13、康有为和梁启超对于西方的认识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殖民管理的观察,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据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维新派自身经验不足 B、顽固派强烈反对 C、西方列强的不断干预 D、维新派措施失当
-
14、甲午战争后留学生主流转向日本,他们之中多数人关注新的政治体制,后来成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思想和军事人才。这主要说明( )A、甲午战后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借鉴日本经验进行救亡图存 C、日本通过留学教育进行文化渗透 D、辛亥革命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
-
15、1899年,美国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 )
①协调列强之间关系
②消除列强在华矛盾
③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④列强共同奴役中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6、《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等特权,投资扩大至矿山、金融等国民经济所有部门。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推动了国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 D、影响了中国税收和民族经济发展
-
17、八(1)班同学们针对下面反映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发表了如下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
1895年(乙未年)4月22日,十八省举人署名《上今上皇帝书》
A、举人们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阵营 B、该事件诱因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C、举人们的行动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 D、该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18、它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并且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它”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9、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20、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首次提出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带有科学性 D、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