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洲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2、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
3、陆皓东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烈士青少年时在此居住和生活。陆皓东烈士牺牲于( )A、兴中会成立之时 B、1895年广州起义筹划过程中 C、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 D、黄花岗起义过程中
-
4、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浩劫 C、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D、1905年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
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6、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
7、他们认为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清朝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他们”所属的派别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B、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改变了社会生活习惯
-
9、“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下列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永安建制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
10、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
1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是U字型路线。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和“上升”。中国近代历史的“沉沦”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相关团体,较有影响力的包括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的觉悟社等。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两张历史图片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重要意义?(2)、图A会议中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指出以上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说明工人运动失败给中国共产党带去的经验教训。 -
1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材料二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 胡适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胡适的主张,总结这四位人物引领的近代化探索的共同点。(2)、材料三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有何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它还是失败了,请运用所学加以说明。 -
1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张历史图片:
材料二 从长远来看,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有利……由此能使西方列强从中吸取教训。外国使节和军人开始意识到,不能再随意地、肆无忌惮地欺侮中国,否则将以遭受巨大报复为代价。 ——摘编自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材料三 《南京义和团揭帖》宣布:先将教堂烧去,次将电竿毁尽,邮政、报房、学堂,自当一律扫净。 ——摘编自陈振江等《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
(1)、依据图片,依次写出与侵略者抗争的英雄人物,并总结他们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弱点。 -
1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在台湾南投县有个雾社事件纪念公园,是为纪念抗日英雄莫那鲁道,莫那鲁道为雾社泰雅人原住民,因不满日本掠取原住民资源,实施高压殖民政策,于民国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雾社公学校举办运动会之际,突袭前来观礼日本官员。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1860年西方列强纷纷在北京东交民巷占地建立使馆。A战争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1901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各国使团掀起了大规模扩建或改建使馆的高潮。到1912年,东交民巷使馆区与上海、天津租界的洋建筑风格一致。
——摘编自郑孝燮《东长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近代历史带》
(1)、材料一中,中英之间的战争是指哪场战争?英国统治者把这场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的贸易争端是否正确,为什么?(2)、材料二中,“民国十九年”指的是公元哪一年?日本能对台湾“实施高压殖民政策”源于中日之间哪一条约?(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是哪场战争?“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出自哪个条约,并阐述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4)、请谈谈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
16、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
17、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之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当时的中国革命( )A、准备物质条件 B、奠定思想基础 C、指明斗争方向 D、积蓄群众力量
-
18、“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③人民接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9、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是指五四运动具有( )A、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B、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C、发动武装起义的正义性 D、迫切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性
-
20、某著名史学家曾有诗云:“近代历史百十年,民主革命贯始巅。时代变化区新旧,五四从来是界限。”作者意在表明五四运动是( )A、近代历史的开端 B、民主革命的起点 C、社会性质转折点 D、新旧时期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