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地方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铁官是地方最高长官 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大力推广铁器的使用
  • 2、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 3、汉高祖时,社会经济一片荒凉,将相出行有的只能乘牛车。可是到了汉武帝初年,也不过60年,汉梁王出行车马千里,随从涌道。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西汉的社会风气 B、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封诸侯国的互相攀比 D、汉武帝本人的示范
  • 4、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B、第一次起义就直接导致秦朝灭亡 C、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首先发生在大泽乡
  • 5、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下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推动社会流动 B、促进文化传承 C、服务现实政治 D、表达人生态度
  • 7、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C、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D、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 9、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发展经济 C、勤政爱民 D、增强军事力量
  • 10、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D、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 1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该材料的大意是( )
    A、华夏民族是由各族杂居交融而成 B、交通便利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因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D、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 12、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小麦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从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野外穴居到聚族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猪、狗等家畜的演进过程。导致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 14、读经纬网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西半球 B、乙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甲地位于南温带 D、乙地位于中纬度地区
    (2)、有关图中①、②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地面积②大于① B、①区域位于②区域东南方 C、①和②位于同一个半球 D、图幅相同的①②两区域,比例尺①大于②
  • 15、在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我国不需要引进的是( )
    A、资金 B、先进技术 C、管理经验 D、劳动力
  • 16、去年暑假小明随父母去英国度假,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看到了一条铜质的“本初子午线”,这条线是( )
    A、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 B、180°经线 C、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 17、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材料三: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2)、“此事”指什么?1897年哪一出版机构的出现,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3)、在新文化运动中,谁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发表了什么文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 18、当西方走向近代化的时候,中国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历程。
    (1)、中国各个阶层在不同领域为推动近代化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将①②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事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2)、有人认为:③处事件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剧变,请指出它的重要成果。
    (3)、与④处事件有关的北京大学创立于多少年?请用相关史实说明为何“民主、科学”是北大的光荣历史传统。
    (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具有什么特点?
  • 19、读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属于带;从季风区看,属于区;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地区;从阶梯位罝看,位于阶梯。
    (2)、据图2判断,图3中高水位应出现在 (填“冬季”或“夏季”)。
    (3)、A处年降水量(大于或小于)800毫米,耕地类型为 
  • 20、读中国某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题。

    (1)、山脉甲为(     )
    A、贺兰山 B、南岭 C、祁连山 D、秦岭
    (2)、对于该省自然环境特征,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流经该省 B、地势北高南低 C、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1月均温皆在0℃以下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