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班级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面任务。
    (1)、【明诚信内涵】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名句,其中符合主题的一组是(     )

    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2)、【阅诚信新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有晚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货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本市将“无处藏身”。

    (3)、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演讲片段,请你帮他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是成就事业的推力,。在讲诚信的社会中,我们更容易获得公平的机会与待遇。让我们以诚信为准则,共同放飞梦想,携手走向成功。

  • 2、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小明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小明同学

    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泽东,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

    (1)

    ★问题三:您为什么对“红小鬼”这么感兴趣呢?

    (2)

    ★问题四: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3)

  •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封建制度深恶痛疾 , 巴金才写出了《家》《春》《秋》这样的作品。 B、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鹤立鸡群 C、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 , 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D、身为书法家,他生活阅历丰富,作品入木三分
  •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刚接这个班的班主任没多久,许多家长还不认识。(“许多家长还不认识”歧义) B、许多中小学生喜欢网游,是因为网游能让人获得短暂的视觉享受和心里满足感的原因。(“的原因”与“是因为”重复) C、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符合逻辑,“提高”和“培养”交换位置) D、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微信支付的付款。(缺宾语,在“付款”后加“方式”)
  • 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军人的心中,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更是夜幕降临悄然亮起的万家灯火。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岁月静好,军人甘愿负重前行,迎刃冲锋。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江河平原。从戈壁大漠到白山黑水,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juān刻着军人战斗的足迹。在抢险救援一线,军人将险情挡在身后,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在反恐维稳一线,军人枕戈待旦冲锋在前,迎着子弹决胜疆场;在撤侨护航一线,军人把危险揽入怀中,将最安全的道路留给返乡同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振聋发kuì的誓言,既是军人的豪情,更是军人对祖国的承诺。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

    (2)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juān刻       (2)振聋发kuì

  • 6、题目: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 7、默读冬日

    ①冬来了,起初是星星点点的凉,而后密密匝匝的,明晃晃的,似乎铺成一线银河,又渐次满溢,四散,向下滑落。天与地凉成一个透亮的琥珀,人在凉意里蠕动着,像一粒粒行走的小彩珠。

    ②河边的小路,被流水牵引,讶异地向远方奔跑。夹岸的树,枝梢上干干净净,季节抹去了它们的身份,让人辨认不出它们各自的前身,喊不出它们的乳名,也想不出它们曾经的花容与叶貌。树们安分地站着,为数不多的寒鸟,裹挟着风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鸟儿偶尔的光顾,让树们颤动起来,狂欢不已。鸟儿给这孤独的大地,带来了一些暖意。

    ③风脱去了暖软、丝滑与湿润,变得老态而焦躁,它时不时张开粗糙而冰凉的手,四处抓挠,与树纠缠,与云朵纠缠,与人纠缠。但它亘古未变的老套路。已豁了牙,没有多大的威慑力。人的外壳愈来愈厚实与精致,风最多让他们打个寒噤缩下脖颈,摇晃几下又挺直了,匆匆忙碌去了。

    ④一层薄冰如场,撒在湖面上,并且带着精细的花纹。雪如约而来,洋洋洒洒,有经年未见的刚烈。瞬间,眸子仿佛被擦亮,江山一片雪白。回忆起小时候用车运雪、用箩筐抬雪的喜悦,以及红脸蛋红奔头的模样,如今,似乎已难以触摸到雪的丰腴,它是那样清瘦。

    ⑤此时,漫步于旷野,踩着琼花碎玉 , 走得很慢很慢。静默中,足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斑驳,也足以让人的思绪远走。想象自己走向一个雪国,远处是一个被风雪半掩的毡房,挑帘而入,暖意扑面而来。此处适宜静修与冬眠,等着春天来叩门。

    ⑥冬日,内敛而静穆。它多像一本线装的竹质典籍,呈现着季节的骨骼与灵魂。它,本身就是一个静修的好去处。走在它乳白冷艳的花蕊中,我们不再需要春日的朗诵,只需要默读。它让我们的气息向内回暖,让我们的思想向深处学爬。

    ⑦默读,是一种轻托下颌,目光平和,气定神闲的静美状态。此时,冬日的一切静谧而安然。

    (作者:怡然含笑。有删改)

    (1)、文章②-④段通过干净而安分的的风和的雪等来展现冬天的景象。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鸟儿偶尔的光顾,让树们颤动起来,狂欢不已。

    (3)、文章写冬天,却处处透着暖意,从全文看,暖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默读冬天”?
  •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⑪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⑫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⑬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⑭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⑮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xué)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⑯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订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⑰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依次概括出母亲所做的“浪漫”的事。

    ①母亲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面食制作,唤起孩子的食欲;

    ⑤母亲拉我到书摊、给我买书、定杂志,让我过眼瘾。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画线句。

    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⑰段画线句“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的理解。
    (4)、“母亲的浪漫”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 9、【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西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供窃听,炊忘著异,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顿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 ,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著箅(bì):放置蒸饭用的竹制盛暴。②馏:指先将米下水煮,再捞出来蒸熟。③糜:粥。④识(zhì):记住。⑤易夺:订正补充。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       顾:回头看 C、宾客陈太丘宿       诣:造诣 D、窃听       俱:都,一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A、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B、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C、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D、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至       俱窃听 B、过中至       尔颇有所识 C、委而去       更易夺 D、下车引       仿佛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的意思是,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B、“言无遗失”意思是大人说的话,一点也没有遗漏。 C、元方、季方因为贪玩而把蒸饭煮成了粥。 D、从两段选文中,都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也说明陈太丘教子有方。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10、请你选出对《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表达了对猫一类暴虐者的憎恶,对隐鼠一类弱小者的同情。 B、《藤野先生》一文中“纠正解剖图”和“看电影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C、《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回忆儿时的阅读经历,赞美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 D、《五猖会》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西湖梦寻》里的热闹赛事,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的赛会,这里都是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 11、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6)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 又酸又甜,色位要比桑葚要好的远。

    (7) ,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 12、根据下面的指导性文字,句子的重音和停顿标注恰切的一项是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 ”标在词语的下面。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号标示在词语之间,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A、小山∨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口儿。 B、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口儿。 C、小山整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儿。 D、小山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儿。
  •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荷叶·母亲》以荷叶比喻母亲,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B、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词和谦词。“垂询、舍弟、寒舍、愚见、家父”都属于谦词。 C、《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D、《秋天的怀念》和《散步》都是叙事散文,都记叙了作者和母亲相处的故事,都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听了英雄杨根思的事迹介绍,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地产生。 B、善良的人总能收获友爱,邪恶的人总是受人鄙视,两种人都各得其所 C、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D、开学第一天,全班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 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
  •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水藻”“精神”“早晨”“以上”“外面”这些都是名词。 B、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如“地球”“柳树”“包袱”“长津湖”等。 C、“热忱”和“热情”是同义词,“喜欢”是动词,“愿意”是动词。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塞外风光。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儿将(kē)巢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hé)着。 B、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jì)儿白花,好像日本(kān)护妇。 C、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sù)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 D、还有斑蝥,(tǎng)若用手按住它的(jí)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 17、你的主动,可能会打开聊天时尴尬的局面;你的主动,可能会解开别人的燃眉之急;你的主动,可能会打开学习的困境。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一词,给你带来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请以“主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 600字。

  • 18、阅读《自由要以邻为伴》,回答下列小题。

    自由要以邻为伴

    ①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勾画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要以邻为伴。

    ②邻者,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社会有动力,自然有活力。对社会,要融合;对自然,要敬畏。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就是,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树立视邻为朋友,视邻为伙伴的观念。古人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朋友)”,今人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让个人的自由成为别人自由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灭火器”。

    ④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陶潜有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意思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既然是邻曲、朋友,就要“时时来”,就要“谈在昔”。只有“时时来”,勤走动,才能增进友谊;只有“谈在昔”,多沟通,才能求同存异。无数事实都证明:合作、沟通,使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自由。

    ⑤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爱惜自然,敬畏自然。爱惜自然,我们就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不敬畏自然,自然就可能反噬我们。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列车行驶在标准铁路上,而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从桥梁式动物通道下悠然通过。人与动物,独乐、共乐,其乐融融。与之相反,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人类不理性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只有心怀爱惜和敬畏之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真谛。

    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由只有做到了以邻为伴,才能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助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我们伟大的强国梦。

    (选文有改动)

    (1)、“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1)一段时间以来,云南野象群离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游荡。它们沿途破坏,啃食庄稼……使当地财产遭受损失,人民生命受到威胁。

    (2)当地政府积极采取行动,“盯住象”,“管住人”。他们采取地面人员监守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地对象群进行监测,确保每头象都在监控范围内。同时,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出动各类车辆,适时择地设障堵截、投放象食……尽最大努力避免人象遭遇,确保人象安全。

    当我们的邻伴野象群“自由”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干扰了我们的自由时,你怎么看待我们人类的措施与做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1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里不买书,附近不卖书,学校发的都是教科书。在乡村,私有阅读空间的建设几无可能,拓建公共阅读空间成了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举措。

    《孩子,你为什么不读书?》(《南方周末》2020.12.10)

    2018年《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

    乡村学校的书一般有两个源。一是学校招标,低价中标,这导致高品质、不降价的好书很难被选择;二是源于捐赠,捐赠者不加挑选,多多益善。

    “当乡村孩子有了和城市孩同样多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条件,以及得到阅读的帮助时,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其实就站在同一个起点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推进乡村阅读工作的原因。”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如是说。

    《中国儿童阅读现状》(《南方周末》2021.04.22)

    今年,该项目落地贵州织金县水城区10所村级小学,计划为每所小学设立一个励志书屋。之后,励志助学中心将组织专家开展长期、系统的阅读交流活动,用高品质阅读陪伴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贵州乡村阅读计划”启动》(网易贵州2021.02.26)

    材料二:

    从2013年开始,总店设在江苏南京的先锋书店,把分店开进了乡村,在实体书店大盘震荡的背景下,不仅成功自救,还为不断空心化的乡村带去了人气和生机。

    陈家铺平民书局位于浙江松阳陈家铺古村,由一座乡村会堂建筑改造而成。平民书局第一批选书包含中外文学、名家诗歌、旅行休闲及摄影建筑等类别的艺术图书,共计2万多册;同时还搜集了有关松阳历史变迁、民俗文化及文艺创作的图书,配置了关于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保护方面的图书,设置了松阳文化专区。

    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民居,残存的老墙围绕着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古色古香的碧山书局已经成为皖南热门景点;浙江桐庐戴家山村畲族民居里的云夕图书馆,也成为当地村民和游客的公共生活纽带,带动了畲乡文创和民宿产业的发展。

    “书店可以给村民一个阅读场所和公共空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尤其是孩子,有这样的阅读空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外来眼光的审视,村民对自身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先锋乡村书店计划执行人张瑞峰说。

    《先锋书店:把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文化报》2021.05.13)

    “没想到一家小书店真的能够改变一个村子的命运,能够对乡村传统村落的复兴有那么大的推动力。”建筑师张雷说。

    建筑师黄居正认为,先锋书店来到农村,作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或许可以代替原来的祠堂,规训乡民、重塑乡村。“我们常说,空间可以组织人的行为方式,但我认为,空间所形成的‘氛围’也可以塑造人,这就回到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育人。”

    《先锋书店24年:书店入驻乡村,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社区共同体》(澎湃新闻2020.12.03)

    材料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习近平)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

    (1)、先锋书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所入驻乡村的儿童阅读现状。请根据材料完成分析图。

    乡村儿童阅读问题            先锋书店对应方法

    (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
    A、由朱永新的话可知,先锋乡村书店帮助乡村孩子站到了和城市孩子相同的起点上。 B、促进乡村文创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是实施先锋乡村书店计划的初衷。 C、黄居正认为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育人目标是通过打造新的公共空间达成的。 D、先锋乡村书店的一系列举措,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符合农村实际,能助力乡村振兴。
    (3)、先锋书店想入驻宁安村,遭到了村委会拒绝。村委会认为一个书店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合适的空地。假如你是宁安村村民,请结合村子具体情况,运用文本所给信息,劝说村委会领导同意先锋书店入驻。(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宁安村地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明清古道穿村而过,村内有鲍氏家庙古建筑及较多的古树名木。主导产业为水稻及果林种植。全村总人口186人,常住人口96人,青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儿童较多。村里公共服务设施陈旧,大会堂长久闲置。

    各位领导: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 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春和                                     ②长烟

    ③古仁人之心                                   ④食粗

    (2)、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其子为爱/不以物喜,不己悲 B、吾亦愿/予尝求古仁人 C、不闻以妾马/吾谁 D、鲁上卿/或异二者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无乃非相人者乎!

    (4)、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