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岐         确凿         叹为观止         迫不急待 B、静谧         旁骛         销声匿迹         不屑置辩 C、丘壑         狼籍         各得其所         眼花瞭乱 D、贮蓄         决别         栩栩如生         自曝自弃
  • 2、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niàng)     黄 (yūn)     味同蜡 (jué) B、 (tuì)       热 (zhì)      息敛声 (píng) C、跚 (pán)      嶙 (xún)     强不舍 (kuō) D、(yì)       亮(zèng)       咄咄逼人 (duō)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朋友,我敢保证你在过往的岁月中完成过无数的约定,相约一起在绚丽的春天去拥抱温暖,一起在似火的夏日去倾听鸣蝉,一起在凉爽的秋天去笑看落叶,一起在雪舞的冬日去追逐浪漫。而今天,渐渐长大的你想过没有,应该与明天的自己有个怎样的约定呢?

    请以“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 4、 阅读回答问题。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路,那就是“燎”。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填府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瘠”是一种十分顽圆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毒消灾。燎疮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法病资空,求得五谷丰登。人们说这一天一定要闹得红红火火,来年才能有好收成,才能家和万事兴。

    ③记得曾经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过天,我们就早早地背上背苑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争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高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孩子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此差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瘠看得如此重要。

    ④燎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麦面或荞麦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孩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蔽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舟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孩子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瘠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人们燃起门前堆放的染,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孩子们看到第一家燃起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了,燎俯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像脱缰的野马般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这时,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孩子不敢从火堆上跳过去,便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孩子跳。这些胆大的全铆足了劲儿,争着抢着,像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的一下像猴子一样从火堆上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得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红火,如此喧闹。

    ⑥火渐渐地小一些了,我们女孩才敢怯怯地跳过去,更小的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孩子们又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孩子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漾着,真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花喊得响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孩子们于是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火星,孩子们又会蹦兆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儿火星时,这时燎府活动才宣告结束,孩子们带着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

    ⑦燎完瘠,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⑧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燎瘠。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从大火堆上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1)、从选文看,宁夏地区的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燎节”?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小孩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绝得忍不往要粒上孩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②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第5段描写了孩子们参加“燎疳节”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课文《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相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上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
    (5)、你的家乡在春节前后有哪此传统习俗?请选择一个跟同学们分享。
  • 5、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旅游本质上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正进入提升质量的爬坡阶段。提升旅游业品质,根本上说是用高质量的文化来塑造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是我国最大的人文活动。如此庞大的人文活动,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内涵,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要塑造旅游,以文塑旅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身提升质量、创造精品的过程,必须用高品质的旅游才能彰显高品质的文化。所以说,以旅彰文的过程,高品质的旅游彰显高品质的文化,高品质的融合推动着文旅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既是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原国家文旅部部长雄树刚在“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的发言)

    材料二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数量大、类别多、范围广,目前得到利用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加强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形成发展合力

    旅游为非遗传承丰富活化场景。散落于民间的非遗,有的由于缺少生活场景而濒临断绝,而大规模流动性的旅游活动,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为旅游赋能。景区因非遗融入而提升品质,地方因特色发展而彰显优势,皆大欢喜。

    旅游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广阔舞台。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让非遗传承人大显身手,旅游市场里的门面、摊点,同样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空间。近年来,不断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与特色小镇、景点、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等的融合

    (改编自李广春《期待“非遗+旅游”释放更多精彩》《光明日报》2023年3月4日)

    材料三

    海云庵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香火更盛,同时庙宇前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早船等娱乐活动,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特别多。糖球一般用山楂、软枣、山药等制成。由于卖者众多,叫卖竞争激烈,糖球花样也不断出新、各具特色。年久之后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海云庵糖球会被迫取消。1990年(现属市北区)恢复了民间的传统庙宇活动,举办了首届糖球会和糖球艺术大赛,糖球会每年举办。每年赴会人次达数十万人,设立摊点3000多个

    (摘编自百科《青岛糖球会》)

    (1)、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在于旅游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 B、旅游为非遗传承丰富活化场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大舞台,只有旅游能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C、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旅游市场里的门面、摊点都是非遗传承人的广阔舞台,让其大显身手。 D、群众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是因为糖球卖者多,叫卖竞争激烈,各具特色。
    (2)、选出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采用时间顺序,先介绍海云庵概况,再写海去庵糖球会由明代至今的发展变化。 B、加点词“一般”指通常情况下糖球用山楂、软枣、山药等制成,语言严密准确。 C、“赴会人次达数十万”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赴会人数多。 D、“每逢庙会,香火更盛”,“盛”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旧时庙会的热闹景象。
    (3)、当下的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已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遗憾。结合上述三则材料

    指导思想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宣传语

    (要求:紧扣主题、号召性强、用词简洁)

    献策一

    寻找海云庵相关非遗项目,为其提供丰富场景。

    献策二

  • 6、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4)、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 7、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文后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阏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颈联表达“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感情,境界宏大 B、【甲】诗尾联写二人在分别的路口,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C、“来时万里同为客”与“同是宦游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宽慰友人之语。 D、两诗的题目,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
    (2)、离别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有何不同?
  • 8、填空
    (1)、 ,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3)、《子衿》中写女子因约会不遇,失落惆怅而无可奈何,在城头不断徘徊,产生了时间的主客观巨大差异的句子: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一名句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6)、《式微》中写日落天黑了,还在露水中劳作的劳役者,用质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怨言的句子是:
  • 9、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领同学们热爱经典诗文,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任务一: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不超过15个字。
    (2)、任务二: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华整理的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这几首诗歌主题的共同点,给诗集命名,力求富有诗意。(不超过7个字)

    古诗名称:《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 

  • 10、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戈”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戈”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y’o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1)、选文出自朱自清的《》,这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其中介绍了讲八卦的儒家经典《
    (2)、根据选文内容,参照示例,判断下列汉字的造字条例。

    【示例】上:指事

    ①尘:    ②固:    ③山:

  • 1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待已久的期末考试终于要来了,同学们拍手称快 , 准备迎接愉快的寒假。 B、喜欢集邮的姐姐最近妙手偶得一张《祖国江山一片红》,让她欣喜若狂。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 , 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叹为观止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 B、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C、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D、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并产生氧气。
  •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篷勃  欺侮   屹立  张灯结采 B、震憾  怠慢    慰藉   人情事故 C、摹然  严竣  沧桑   惊心动魄 D、家眷  燎原    酣畅   粗制滥造
  •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ǐng     奋kàng       脑bàn     星lán B、惘chàng     争sòng      旋wò       然jiá C、绊jī       磅bó       静tián      幽qiǎo D、杂rǒng      忌dàn      暗huì     撺duo
  • 15、阅读理解

    水桶里晃动的

    刘荒田

    ①“水桶里晃动的”这一意象,来自一首新诗。读罢顿时拍案,太有新意了。然而,那又是从童年起就烂熟的啊!

    ②怎么能够忘记水桶?

    ③小时候我居住的岭南小镇,镇中心流过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横水”。别指望什么“水是眼波横”,它的源头是连绵的大牛山,从方圆数十里阡陌纵横的田垌、炊烟袅袅的村庄、布满菜垄和坟墓的坡地,收纳各种各样的水,经过镇里埠头时,浑绿、浓稠。到了六月吃粽子的时节,洪涝来了,小孩子从石桥上吆喝着跳下,出水时头上披着泥沙。

    ④我和姐姐天天踏着花岗岩做的石级,把河水打进水桶,挑回家饮用。如今回头看,大吃一惊,混合着人畜排泄物、海量垃圾的污水,沿河人家喝了多少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居民才开始把明矾放进水缸,沉淀的杂质动不动是几寸厚。到了改革开放后,终于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⑤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那时我七八岁,祖母为我的窄肩配备的水桶是薄铁做的,容量不大,挑起来分量正好。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甲)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 , 紧随步子的节奏。小小的水桶盛上水,如果静止,倒影不过是原物的拷贝;水晃动,便被赋予了生气,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怪诞的图形。

    ⑥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先是从果园篱笆上伸出的番石榴树。果子躲在叶丛,桶里却看得分明。继而是充满动感的铺子,头一间是大芳茶楼,(乙)招牌被水波颤出皱褶 , “大芳”两个榜书仿佛跳起舞来。骑楼下,小女孩在踢毽子,影子在水底飞过。然后是街角的一棵紫荆树,正是花期,桶里盛着艳丽的姿色,比树上的花更水灵。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

    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河水只拿来洗衣物,与小镇相邻的村庄有一口水井,饮用水去那里打。路远了,怕水溅出,挑上肩前,姐姐往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并沿的蔷薇开花那阵,姐姐趁村人不在旁,摘下几朵放在水上,慌慌张张像做贼。其实哪有人稀罕?

    ⑧井水比河水有看头,清凌凌的。离开井台往小镇走,经过一条俗称“竹巷”的植物长廊,两旁不全是凤尾竹,还有小叶榕、楠树、尤加利和乌桕。(丙)密不透风的浓绿,应了那句唐诗“空翠湿人衣”。是的,我的衣服湿了——既染上了绿色,又被桶里溅出的水花打湿。走得稍快一点,水桶里的世界更是精彩!一会儿是密密匝匝的竹竿,排浪一般打来。一会儿是头顶上的浓荫,教我恍惚间潜入大海深处。一会儿是旋转的灯笼花和扶桑花,犹如烟花爆开。一会儿,桶里一片澄明,水面纹丝不动,原来已走出竹巷,水桶兜上了无云的蓝天。还得穿过墟场。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

    ⑨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要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

    ⑩我抄下的那句诗是这样的:“水桶里晃动的青峰才是真正的秦岭。”我无意去分辨儿时小水桶里的倒影是不是比景物本身更真实,但能肯定,“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19日15版)

    (1)、景物之美;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空格。

            ②        ③

    完成空格后,同学们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是(④

    (2)、人物之美;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姐姐和“我”在挑水过程中的关注点。
    (3)、词语之美;赏析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

    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伙伴放的风筝。

    (4)、艺术之美;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半句新诗开头,整句新诗结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画线甲句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体现水桶晃动之姿。 C、画线乙句中“放佛跳起舞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桶中水晃动的特点。 D、画线丙句引用唐诗,清丽典雅,让人感觉到“浓绿”的情境美。
    (5)、情思之美;文章最后说“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 1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

    表1

    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总量

    清洁能源消费量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增速

    3%

    2.9%

    0.4%

    0.8%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给广州市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是不超过2.1%。下表是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表2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总量

    天然气消费量

    煤炭消费量

    年均增速

    6%

    1.7%

    12.1%

    -6.5%

    (整理自《人民日报》《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材料四:

    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难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整理自孟禹言《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

    (1)、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 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 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
    (2)、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 B、表1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 D、表2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
    (3)、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 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
    (4)、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
  • 17、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燕市带面衣 , 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大官传呼来,百姓窜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

    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 , 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节选自明代屠隆《在京与友人书》,有删减)

    注释: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面衣:面巾。③烟突:烟筒。④投:停靠。⑤罟(gǔ):捕鱼的网。

    (1)、甲文加点的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的是(   )
    A、 B、 C、 D、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咸来问讯。 

    ②沙明如雪。

    (3)、甲、乙两文描绘的乡村生活,都富有人情之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两位同学围绕甲乙两文内容展开对话。请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陶渊明想借“桃花源”来表达①

    小文:是啊,屠隆也说江村“绝胜长安”,他的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似。

    小语:但是,如果人人都流连乡野,就怕没有人操心国家大事了。

    小文:不会的。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就告诉我们②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多会充分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像chì rè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____的大海,有的像旋律优美的赞歌。当然也有与此____的,那就是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强劲猛烈,但蕴含着丰富的yán wài zhī yì,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qū zhé回旋,领悟到更多的____。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ì rè②yán wài zhī yì③qū zh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呼啸    天壤之别    意愿 B、呼啸    大相径庭    意蕴 C、呼唤    天壤之别    意蕴 D、呼唤    大相径庭    意愿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B、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C、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D、作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 19、默写古诗文。
    (1)、蒹葭苍苍,。(《诗经》)
    (2)、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折戟沉沙铁未销,。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5)、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请将杜甫《望岳》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下联: , 人奚足算哉

    (7)、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20、 按要求作文。

    科研者屡败屡战最终擦亮燎原之火,少年历经心灵流浪最终点亮了星星,仁人志士之高风亮节于磨难中彰显……一切蝶变都经历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苦与蛰伏,最终绽放生命的异彩。

    上述材料是否引发了你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真情,可发表议论,可想象创作。

    要求:⑴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⑵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500字;⑷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