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关于长征”的专题探究中,小霞围绕一组反义词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感悟,请你仿照她的形式,另选一对反义词,分享你的探究感悟。

    小霞的探究感悟

    一组反义词:大与小

    探究感悟:我感受到大英雄的可亲可敬。比如,朱德在长征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他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自己走很长的路,看起来却一点也不疲倦。

    我也感受到小人物的伟大不凡。比如,参加长征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士兵,但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完成了这个奇迹,就连十几岁的红小鬼也志向远大,要替穷人打仗,想要抗日。

  • 2、下面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可以发现斯诺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他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团。 B、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因果、线索,可以发现斯诺不仅写了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还写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并且预言了未来。 C、要读明白斯诺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因为作品记录的是斯诺简选过的事实,还有他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样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D、在“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专题探究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增添一些红军领袖爱护部下的事件,以更好地表现领袖形象。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又折而入东崦 ,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 , 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孝光《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注] ①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②掉:颤动。③东崦(yān):东山。④诺讵(jù)那庵:即罗汉庵。⑤捣:捣击,撞击,冲击。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予 尝 从 老 先 生 来 观 大 龙 湫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3)、请结合选文,概括大龙湫秋季水的特点。
    (4)、课文《三峡》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尾;选文以“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结尾。二者以他人的话作结语,有什么好处?
  •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第一个“空”突出空间上的虚无;第二个“空”突出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那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5、请以“你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合理选材,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②恰当抒情,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平凡的藤野先生就是他心中的重要的人;对于朱德而言,母亲就是他心中重要的人……你心中重要的人是谁呢?你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 6、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⑤“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选自《藤野先生》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阅读选文,请概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 7、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大漠孤烟直,①”的塞外壮景(王维《使至塞上》),②“ , 云生结海楼”的江月之景(李白《渡荆门送别》),“乱花渐欲迷人眼,③”的西湖早春之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树树皆秋色,④”的浓浓秋意(王绩《野望》),古之贤者放下名利之心,流连于山水之间,“⑤ , ⑥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 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文】

    王子猷居山阴 ,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戴安道:戴逸,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⑤经宿:一整夜,⑥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2)、作者自称“闲人”,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面返,何必见戴?

    (4)、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与通讯相比,则是要集中笔力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而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B、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通常为八句分四联,要求偶句押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C、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凡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且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 D、《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声律,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
  •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通过”或“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D、广州是个国际化都市,请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护”改成“维护”)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琼州海峡南北两岸,分别矗立着一座综合交通枢纽大楼,从高空俯瞰宛如一对鲲鹏展翅 , 相向而行。 B、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高铁人奔波劳碌 , 共同托起了中国高铁这一闪亮的名片。 C、无论风吹雨打,无论骄阳烈日,他都坚守在岗位上,任劳任怨 , 平安护送每一位乘渡者。 D、这部黄梅戏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背景,叙事抑扬顿挫 , 情节跌宕起伏。
  •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延(màn)       浩(hàn)       轻(yíng)       巧妙绝(lún) B、形(dùn)       仲(cái)       维(xiān)       长途涉(bá) C、拥(cù)       恶(liè)       熟(xián)       眼花乱(liáo) D、退(kuì)       酌(zēn)       道(chà)       屏息声(liǎn)
  • 13、同学,你好!初中三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小说,它们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使我们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校九年级将开展主题为“走进小说天地”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3)、张小明同学最近沉迷于网络小说,你如何劝说他多读经典名著?请把劝说的话写在下面。
  •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立身治国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   

    结论发:③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 15、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两句能表现礁石与浪顽强搏斗的诗句。
    (2)、试简要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 16、艾青原名 , 浙江金华人,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屋于水柜街     赁:租借 B、众人之                 异:奇异 C、至                      既:已经 D、友正乃饭邀之       具:备,办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3)、简要概括张友正是个什么样的人。
  •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颔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2)、“‘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选择,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

    (央视综艺《你好,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需要进行选择的艰难时刻。这段话能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 B、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的主旨。 D、“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
    (2)、请赏析下面句子。

    ①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本文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