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军营
朱玲
①五岁那年,我随爸爸第一次去了军营,妈妈说我是“五岁从军”。
②我和爸爸先坐船,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出发去宁波。我们在江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爸爸一路上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我记住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爸爸十八岁参军,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提干、成家后,一年回家一次。我即将出生时,爸爸休假回到家中,照顾了我们母女三天,之后匆匆赶回部队。所以,我五岁前对爸爸的记忆并不多,只记得他每次回家都会把我抱起,托举得高高的。
④不知不觉来到了宁波港,抵达爸爸工作的地方——海军某军营。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这就是我的家了:窗帘是蓝色的,床单是雪白的,军绿色的被褥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临窗是一张大书桌,窗台上有文竹,阳台上有盆景。正是晚饭时间,在军队的食堂吃完饭后,爸爸牵着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这里有各种参天的大树和花草,有站岗的士兵。哨兵向爸爸敬礼:“首长好。”爸爸微笑回礼,亲和又不失威严。第二天清晨,我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醒来。爸爸说,这是起床号,它在提醒我,我已经告别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进入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啦。起床后,他教我如何打水,如何把毛巾、牙刷、牙膏摆放整齐。吃早饭时,碰上爸爸的很多同事,他们总是过来摸摸我的头,有的喊我“小木兰”。
⑤爸爸上班时,我转遍了军营的每个角落。军营有的地方像花园,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与花。我最喜欢其中一棵大松树,我在树下闻着松香,荡着秋千,一边想妈妈——不久,她也将来到军营与我们团聚。营房前站岗的战士就像松树一样挺拔。他们在烈日下一动不动,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我跑回家,捧着几个苹果送过去给叔叔们吃,可他们只朝着我笑了笑,还是一动不动。这时,父亲出现了,制止了我的行为,我只好把苹果放在了哨位旁。
⑥这所美丽的军营像一座岛,被山环林绕,又被一大片东钱湖水簇拥,有涛声,有浪花,有海鸥。山上草木丰茂,可最吸引我的却是那大片大片的杜鹃花,人们叫它映山红,有粉的、白的、黄的、鲜红的、粉红的……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老师还让我们围坐在映山红边,教我们唱《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⑦虽然我住在军营中,但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爸爸。他出海去了哪里,他在做什么,行前,我们一无所知。爸爸给妈妈写了好多信,字迹娟秀而又挺拔。有一次,我从来信的邮戳上得知爸爸去南海了。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爸爸是在船舷上,还是在指挥台上?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南海的书籍,把相关信息抄在小本上并背下来。我心想,爸爸从南海回家后,我要跟他卖弄一下这些知识,还要考一考他。将近三个月的翘首等待后,终于,爸爸一身戎装地回到了家里,我神气十足地向爸爸提出问题,他对答如流,他说:“这是我们海军的必修课,不熟悉南海,怎么去保卫南海?”他目光坚定:“南海的蓝有浅蓝、深蓝、墨蓝,有汹涌的蓝、咆哮的蓝、安静的蓝。这浩瀚阔大的蓝,是我们的中国蓝!我们的海军会走向更远的大洋、迎接更大的风浪。”我仿佛看到爸爸屹立在风里浪里,屹立在海疆的最前线。他的望远镜里一定是千帆过尽,鸥鸟翔集,五星红旗一定是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⑧若干年后,我和妈妈回到了上海。直到爸爸过世后,我和妈妈又回到宁波基地那个我熟悉的军营,山林依旧,涛声依旧,军号依旧。我在大院里寻找着自己的家,远远地看见阳台上爸爸的石榴盆景还在,妈妈哭了,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我”和父亲在军营中发生的故事。父亲带领“我”参观军营——①——父亲制止“我”给战士送苹果——②
(2)、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①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赏析加点词语)
(3)、文中写爸爸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老师教唱《映山红》。这有什么作用?(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的理解。 -
2、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 说:
②思而不学则殆 殆:
③何子少好读书 好:
④以揣摩当世之故 故:
(2)、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4)、【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 -
3、诗歌鉴赏
【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①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②谯门③ , 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④。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注释】①飞鸿:天空中的鸿雁,②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③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④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1)、下列情境在两首小令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A、乌鸦栖息 B、日落月起 C、烟雾迷蒙 D、号角哀婉(2)、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意象或意象组合来营造意境,请说说这两首小令中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有何异同。 -
4、整本书阅读
回忆性散文常蕴含双重视角——用儿童视角追忆童年的生活经历,用成人的视角去思考评判。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五猖会》 ②《父亲的病》
-
5、古诗文名句默写。(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6、七(1)班开展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了“寻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晓交友之法”三个环节。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环节一【寻交友之源】
木(mù)
本义是树,也是木本植物的通称。
林(lín)
双“木”为“林”,指成片的树木或竹子,也用来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又(yòu)
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才表
示重更、继续的意思。
友( yǒu)
环节三【晓交友之法】
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吟、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
——朱光潜《谈交友》
(1)、请仿照示例“林”字,对“友”字做字源解说。环节二【探交友之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市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2)、从上面两句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交友之道?(3)、小文活泼开朗却性格急躁,小晴则比较内向文静。你认为他俩适合做朋友吗?请结合上面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7、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樯,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姗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拼音。脊梁
攒成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改为“”。
“”改为“”。
-
8、校报《春芽》举办征文活动,围绕“诚信”这一话题给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篇作文,向《春芽》投稿。
①这是我应该做的
②我按时▲
要求:⑴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⑵半命题作文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⑶书写工整,书面整洁。500字左右。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魂牵梦萦母亲泪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到清明之际,杏花开时,春夜的长空还飘来缕缕寒意,忆起前不久因病故去的母亲,泪水禁不住盈满眼眶。
②母亲的性格是极为坚强的。她命运多舛,一生曾罹患数次劫难,但在许多大灾大难面前,她从未流过泪;在家中劳力极为匮乏之时,父亲因公患病她没有流过泪;后来她患上乳腺肿瘤、脑血栓没有流过泪……然而在维系我成长的路上,母亲却洒下了一次次令我难以忘怀的充满辛酸、充满希冀、充满幸福的泪水。
③出生于旧中国的母亲,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楚,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后代。等我到了学龄期后,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我送进村小读书。那时我也很争气,常捧回满分的试卷给母亲看,我的出息让母亲感到欣慰。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初级中学,百年老屋沸腾了!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在母亲的精心筹划下,我们这个一向日子窘迫的大家庭,呈上了那个年代精美的农家宴。平日几乎不喝酒的母亲,兴奋地拧开酒瓶,喝了足有两大杯。母亲喝醉了,含泪叮嘱我,孩子,记住,人这辈子,唯有读书才会改变命运。
④20世纪60年代末,父亲因公患病,母亲独自支撑起维持一个大家庭生存的重任。我也及早地成熟起来,除了做一些家务活儿外,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业中。由于学业出色,我提前参加了省重点高中的选拔考试,虽然录取人数极为有限,我的成绩还是远远超过了录取线。但意外的是,在体检时造成了重大误检,结果当年与名校擦肩而过。更令人痛心的是,学校取消了我当年继续参加中考的资格,在那些彷徨迷茫的日子里,又有谁懂得绝望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这期间的母亲,心事重重,精神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一介平民的母亲,不知该怎样让她的儿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幸运的是,母亲的真诚感动了学校领导,我终于赢得了复读的机会。经过一年复读,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百年老屋再次沸腾了!临近入学的日子,母亲说,我就像老屋前的老杏树,在这里发芽,开花;像屋檐下的小燕子,从这里出巢,起飞。开学那天,母亲送我走出了小胡同,在我即将转身离去的一刹那间,我又一次看到了母亲满眼的泪光——那是幸福激动的、美好希冀的泪水!
⑤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年近五旬的母亲脸上露出开心的笑。
⑥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她常常叮嘱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不要沾他人的光,吃亏是福,工作时一定要尽心,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母亲的教诲就是我人生的航标。数年前,我因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晋升为高级教师,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激动地说:“孩子,你的努力,你的成绩,我都看到了,即使我不在了,心里也知足了!”母亲说着说着流下了热泪,这是“母以子荣”的自豪的泪水!
⑦任何生命都是脆弱的。今年早春的一个夜晚,患脑血栓长达16年的母亲因身体器官衰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个夜晚,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看着母亲的呼吸渐渐地微弱下来……母亲撒手尘寰的那一瞬间,我又一次看到她的眼眶溢出了泪水——这是母亲与我们诀别时无奈的、怅惘的泪水!
⑧母亲是天底下最普通的妇女之一,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恩德,她的辛酸泪、幸福泪,都将如大江大河,日月经天,在我心海深处徜徉。百年老屋前高洁的杏花,依然绚丽地绽放,轻柔地飘落,然后将果实缀满枝头。
(作者:许培良。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泪”写了哪几件事?请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我”考入初级中学,母亲喝醉,流下高兴的泪→①→“我”考入重点高中,母亲送“我”,流下希冀的泪→②→母亲撒手人寰,流下无奈的、怅惘的泪
(2)、朗读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你会重读哪些词语(最少两个词语)?说说你的理由。【小贴士】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3)、从全文看,“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10、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儿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痰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地背诵,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这部剧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只是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是否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
1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初,公①未显②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有删改)
【注释】①公: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②显:显扬。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B、“贤哉,回也”中的“贤”是“高尚、贤德”的意思,这里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C、“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指乐趣、快乐,说明孔子认为贪图享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D、“已欲任天下之重”中的“之”是助词,作“的”讲,与“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不一样。(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怎样理解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两个文段都提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但其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甲】文段中的“仁”强调面对富贵时的态度是① , 【乙】文段中的“仁”强调济世的情怀是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12、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柳花:这里指柳絮。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 , 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13、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小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这段文字选自《猫·狗·鼠》。《猫·狗·鼠》选自《》。是(作者)描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4、默写填空(1)、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2)、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一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4)、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向上力量的句子是: , 。
-
15、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在这次活动中,班级做了一次调查,见下表:
问题阶段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24人
10人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28人
12人
妈妈累时为她揉腿捏肩
25人
8人
受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3人
20人
妈妈没按时做饭会发脾气
5人
21人
从上述表格变化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请你根据李睿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母爱是 , ;母爱是 , 。
(3)、曹琴准备周末参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志愿者行动。假如你是曹琴同学,请根据语境完成以下对话。曹琴:妈妈,我准备参加“创园”志愿者活动。
妈妈:不行。“创园”是政府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你们学生就没有必要参与这些事了。
曹琴:
妈妈:嗯,说得有道理。可是你参加活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啊。
曹琴:不会的,我们是周末活动,况且我会在活动前完成学习任务的。
妈妈:看来,你真的长大了,我同意了。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小语拟写了题为“校园景色”的文稿准备参加朗诵比赛,但存在疑惑,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漫步校园的银杏树下,我眼前忽然一亮:十几片银杏叶,就只有十几片,叶子的边缘,悄然围上一圈花边样的黄色。在满树银杏叶依然是绿色的领地里,它们就那么____地①____(xiāng)上了金边儿,好似在____秋之梦。这十几片银杏叶,金边儿连成了一道曲线,涌动在②____(zhù)蓄着绿色的海洋里,宛如十几个小小的浪花,那么小,却那么欢快地,展露初秋的姿容,真是____。就是这么十几片,看起来,那么着急,那么热情,似乎马上就要形成波涛,形成巨浪,汹涌在这个秋的季节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迫不及待 酝酿 花枝招展 B、从容不迫 酿造 花枝招展 C、从容不迫 酿造 美不胜收 D、迫不及待 酝酿 美不胜收(3)、小语在各位的帮助下圆满完成朗诵比赛,以下是他赛后的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多谢赐教,让我崭露头角。 B、多谢赐教,让我受益匪浅。 C、不耻下问,让我受益匪浅。 D、不耻下问,让我崭露头角。 -
17、请以“爱,永不缺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头
高资悦
①假期回家,妈妈见我在家待得闷了,主动提出陪我去逛街。往日里她也常懒得出门,不知怎么来了兴致。春夏交际的风最是醉人,我俩一前一后地骑着车,下午两点的阳光铺洒在行道树上,照得路面斑斑驳驳,压在行人的脚步里。
②我妈骑车总是很快,就如同她走路也是雄赳赳地,一条马路的距离就把我甩开好远。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走在前面,我一个人像跟屁虫一样在后面吊儿郎当。爸一回他们带我上丽江古城旅游,我被两边的小玩意吸引,不自觉就落后了许多。望着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我心生一计,躲到了骑楼下的柱子旁。潮湿的雨水一点点砸在青砖路的洼地上,我心惊胆战地等着他们回头寻我。他们自然是回头寻我的。
③骑着自行车的我,故意放慢了蹬的速度,像小时候一样等妈妈回头找我。
④“快点咯。”她回头了。阳光下的视线有点不真实,为她身后层叠连绵的高楼嵌上温润的金边。空气不再潮湿,但她的身影与那日古城重叠在一起,就像一幅不变的油画一样。
⑤这个商场我们常来,人气一直不旺,除了顶楼的几家餐饮店会在饭点热闹一点,其他商铺整日门可罗雀,只有售货员玩着手机站在柜台旁。三三两两的人路过眼前,外卖员拎着好几袋餐食行色匆匆,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坐在中庭沙发上发起呆来,看起来很亲密的一对母女手挽手地站在橱窗前有说有笑。
⑥“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妈妈的话带着一点少女娇嗔,与印象里硬朗男孩子气的她截然不同。我重拾起视线,端详起这对母女。女儿豆蔻年华,一只手缠在妈妈的臂弯里,身子紧紧贴在妈妈身上。她像是在和妈妈说着什么笑话,眉飞色舞,大笑起来头倒在妈妈的肩膀上,亲昵极了。
⑦“不像以前一样粘我”,我细细品味着这几个字,看着眼前这对寻常的母女,喉咙里像被塞入了棉花一样,发不出声。我低头看看我的手,空荡荡地垂着。
⑧我不好意思地加快了步伐,跟上前去挽住了妈妈的左手。妈妈的手臂不算纤细,小时候要两只手才能图住,而现在竞轻而易举。我生疏地将头朝妈妈靠过去,希望能掩饰我的尴尬。妈妈定是也注意到我僵硬的后颈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耸了耸肩膀。她假装嫌弃地说:“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⑨她嘴上说着肉麻,却没有松开我的手。从橱窗的反光里我看到了妈妈脸上藏匿不住的笑容,还有靠在一起的我们。以前的我总像个猴子一样挂在妈妈身上,可此时此刻,橱窗里的我们好似有些陌生。
⑩婴儿栖于母亲怀抱,长大一些的时候还可以将头挤进妈妈的被窝里,吵着怕黑要一起睡。放了学自然而然地将手交到妈妈手上,牵着手走过熟悉的小路。可是,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我长大了,我套上冷漠的外套,开始瞻前顾后,原来连最原始的感情也疲于表达。如果不是被妈妈一言道穿,我又怎么会察觉到。一颗石子坠落寂静的海域,激起千层浪。
⑪于是,我一直挽着妈妈的手,逛遍了商场里的每一家店。我将购物袋全部挎在右手上,为了空出的左手能搂紧妈妈。就像是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
⑫脑海里回忆起过往的日子,我背着小小的行囊,从爸爸妈妈旁边的一方小房间走出来,然后迈着越来越大的步子,越走越远。偶有停下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然后变成了纸上的一行见字如面。我当然是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我用这些认知建起了一道壁垒,横亘在我和妈妈中间,隔开我们的距离。
⑬但我知道,只要我像往常每一次那样,喊一声妈妈,她就会回头看向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10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来反映生活中流淌的亲情。 B、第④段景物描写烘托母亲形象之美,渲染我们共处时的和美气氛。 C、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我”如鲠在喉、羞愧难当的心理。 D、第⑪段加点词“一直”是“总是”的意思,强调“我”担心和妈妈走散。(2)、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3)、本文多次写到另一对关系很亲密的母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揣摩下列句子中母亲说话的语气,并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的心情。①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
②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5)、文章标题“回头”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
19、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与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④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⑤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个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⑥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⑦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子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⑧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⑨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⑩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3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文章中的两件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分别概括其内容。①那年端午节,。
②今年端午节,。
(2)、恰当地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内容。请结合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3)、文章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对同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称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人称的变化?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有怎样的感悟。 -
20、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③烬,遗火④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 , 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成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悉:全,都。④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罪止罚俸
④所以成行而无怨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初吏自知当死
(3)、翻译句子。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4)、【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怎样?(用原文回答)【乙】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