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板块可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图为“安第斯山脉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为( )A、苏伊士运河 B、直布罗陀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巴拿马运河(2)、安第斯山脉位于( )A、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 B、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拉伸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拉伸
-
2、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分别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当地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数据记录见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测量时间(节气)
①
②
③
④
旗杆影长(米)
5.2
0
5.2
12.9
(1)、四个节气旗杆正午影子长度不同是( )造成的A、地球形状 B、地球公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自转(2)、表中测量时间④对应的节气,沧州市正午影长及方向是( )A、全年最长,向正北 B、全年最长,向正南 C、全年最短,向正北 D、全年最短,向正南(3)、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哪个省( )A、豫 B、浙 C、滇 D、川 -
3、读我国长江流域示意图和黄河流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请列举两点其功能。(2)、①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河段,其治理措施有;②是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平原。(3)、A是湖,它是湖南省和湖北省的分界;B是湖,它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属于(咸水湖/淡水湖)。(4)、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汇入的原因是 , 黄河最终注入乙海。
-
4、读中国气候类型、温度带分布和我国夏、冬季风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贵州省属于②气候、B带。(2)、气候类型②③大致以——一线为界,该线还是1月℃等温线和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3)、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季,其水汽来源于洋和洋。(4)、夏季风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较大,请你列举两条。
-
5、读中国地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山脉或者地形区:A , B。b , e。(2)、在图中找出大写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 , 黄土高原 , 东北平原 , 华北平原 , 云贵高原。(3)、d是山,是E盆地和N平原分界线。(4)、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
6、如图是我国疆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半球。(2)、邻国:① , ③ , ④。(3)、临海:A , B。(4)、与①国和②国相比,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
-
7、下图为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澜沧江 B、松花江 C、黑龙江 D、额尔齐斯河(2)、划分内流区和外流区的依据是( )A、降水量 B、河流长度 C、是否注入海洋 D、含沙量(3)、关于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汛期在夏季 B、无结冰期 C、径流季节变化小 D、河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4)、下列关于中国河流和湖泊说法正确的是( )A、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B、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C、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河流补给来源
-
8、下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武汉相匹配的降水量柱状图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关于图中四地降水量排序正确是( )A、广州>北京>武汉>乌鲁木齐 B、乌鲁木齐>武汉>北京>广州 C、广州>武汉>北京>乌鲁木齐 D、乌鲁木齐>北京>武汉>广州(3)、从干湿区的划分来看,武汉、广州都位于(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4)、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自驾游,沿途先后看到的景观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沙漠 C、森林-草原-森林 D、草原-森林-草原
-
9、读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1)、与沙尘暴属于同一种灾害类型的是( )A、地震 B、滑坡 C、森林火灾 D、寒潮(2)、根据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沙尘暴涉及的地形区有( )
①青藏高原②塔里木盆地③内蒙古高原④黄土高原⑤东北平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3)、黄河干流受沙尘暴、强沙尘暴影响的河段是( )A、上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下游河段 D、上游中游河段 -
10、近两年我国西藏自驾游越发火爆,下图为318国道景观大道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从上海出发进藏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是( )A、降水越来越多,阴雨连绵 B、从北温带进入热带,气温越来越高 C、氧气越来越充裕,呼吸越来越顺畅 D、海拔逐渐升高,气温越来越低(2)、游客从上海沿318国道景观大道到达西藏,所经地势变化与之相符的是( )A、
B、
C、
D、
(3)、目的地所在地形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 C、海拔高,气温低 D、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
11、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风着陆场。下图为我国四列山脉及两侧地形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序号能正确表示内蒙古高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地形区与华北平原在同一级阶梯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下列关于图中地形区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 B、②——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C、③——支离破碎、河网密布 D、④——黑土地、地势平坦
-
12、读我国历次普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图和历次普查人口年龄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1)、由图可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叙述正确是( )A、全国人口总数不断下降 B、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C、60岁及以上人数不断增加 D、新生儿人数持续下降(2)、我国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行三胎政策,主要原因是( )A、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 B、控制全国总人数不出现负增长 C、调整人口性别比例 D、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
13、游客在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4时15分,霞光就洒满了乌苏镇,在这个有“东方第一镇”美誉的边境小镇上,早已聚集了大量邻国的商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与游客记录的省级行政区相符的是( )A、
B、
C、
D、
(2)、当霞光洒满乌苏镇时,家住乌鲁木齐的小华最可能正在( )A、观看新闻联播 B、教室上晚自习 C、起床准备晨跑 D、呼呼大睡(3)、小镇上集聚的商人最有可能是来自( )A、哈萨克斯坦 B、俄罗斯 C、蒙古 D、朝鲜 -
14、“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民族之间茶马互换的贸易通道。读茶马古道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1)、茶马古道进行的茶马互换贸易中,“茶”和“马”分别对应的农业类型?(2)、茶马古道云南段主要从河谷地区经过其主要原因是?(3)、我国西南多山区,请你为利用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
15、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从地形的角度,请分析湄公河在柬埔寨境内适合航运的理由。(2)、读图可以发现中南半岛大多数城市的分布特点是?(3)、归纳湄公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4)、近些年来,东南亚成为我国居民境外旅游的首选。你认为我国居民出境旅游选择去东南亚的原因是?
-
16、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稻田+”产业模式,按照“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里养鱼、基上种果”的有机循环农业原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配套养殖,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种养循环系统。
材料2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稻渔轮作景观图及气候资料图。
(1)、“稻田+”产业模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推广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
17、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纬度位置影响,岛上河流结冰期短 B、出口贸易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 C、台湾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D、地形以平原为主,盛产水稻
-
18、我国台湾省地震频发的原因( )A、地形多平原为主 B、河流短小湍急 C、位于板块交界处 D、降水丰富
-
19、2023年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已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1.55万平方公里,贵州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生态持续向好,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贵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①山高坡陡,地表崎岖②毁林开荒③降水集中④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读图,贵州省的地势特征为(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3)、乌江是贵州省内第一大河,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还有( )A、含沙量小 B、地势落差大 C、支流较少 D、自然灾害频发 -
20、2023年第一季度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为20.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海事处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运河通航船只为5534艘,比2022年同期的4660艘增加了19%„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的货轮由宁波出发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往地中海沿岸,苏伊士运河是什么大洲的分界线( )A、北美洲、南美洲 B、亚洲、大洋洲 C、亚洲、非洲 D、欧洲、北美洲(2)、图中甲地位于两洲,两洋“十字路口”的“咽喉”。该“咽喉”是指( )A、苏伊士运河 B、霍尔木兹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马六甲海峡(3)、图中甲地所在地区的光照、热量和水分充足,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高粱 D、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