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7日,菲律宾境内某地(5.55°N,125.15°E)发生6.8级地震。菲律宾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为寻找答案,同学们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这节内容展开了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左侧主图是由两幅图叠加而成的,这两幅图的名称是____(双项选择)
    A、菲律宾气候图 B、菲律宾交通图 C、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D、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2)、此次地震的发生地(5.55°N,125.15°E)靠近图中(填序号)。
    (3)、通过探究,同学们了解到:菲律宾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其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板块和板块的(挤压/张裂)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4)、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____(双项选择)
    A、地球表层大致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B、世界上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 C、各大板块的位置均固定不变 D、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5)、当地震发生时____(双项选择)
    A、在家里,可躲在卫生间的角落 B、在高楼,应乘坐电梯迅速撤离 C、在教室,可躲在墙角或课桌下 D、在室外,可迅速躲进周边建筑
  • 2、传统民居墙体的厚度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如图为欧洲部分城市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五个城市(     )
    A、伦敦1月平均气温最低 B、柏林的气温年较差最大 C、冬季距离海洋越近气温越低 D、夏季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气温低
    (2)、自伦敦至基辅,传统民居墙体厚度的变化规律可能是
    A、逐渐变厚 B、先变薄,再变厚 C、逐渐变薄 D、先变厚,再变薄
    (3)、影响墙体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夏季风
  • 3、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萨米恩托相比,艾森港(     )
    A、海拔更高 B、低温期降水更少 C、年降水总量更大 D、位于北半球
    (2)、造成两地气候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相差悬殊,艾森港位于热带 B、中间有高山,艾森港位于迎风坡 C、距海远近悬殊,萨米恩托深居内陆 D、人为影响,萨米恩托人口数量多
  • 4、菲律宾薄荷岛中部丘陵上的草在多雨的季节为绿色,降水少的季节被太阳晒干变成咖啡色,酷似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图1是薄荷岛景观图(局部),图2为当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薄荷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薄荷岛(     )
    A、气温年较差大 B、降水分为旱、雨两季 C、降水分为干、湿两季 D、降水季节变化不明显
    (3)、能够欣赏到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     )
    A、3~4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9~10月份
  • 5、如图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内陆地区降水量多于沿海地区 B、两极地区降水量多 C、赤道附近降水量少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
    (2)、亚欧大陆内部降水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降水难以形成 B、海拔低,水汽难以凝结 C、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D、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 6、如图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海沟位于大洋的(     )
    A、东部 B、西部 C、边缘 D、中部
    (2)、在海底地形中,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是(     )
    A、海岭和海沟 B、大陆坡和海岭 C、大陆架和海盆 D、海岭和海盆
  • 7、如图为亚洲沿30°N的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是(     )
    A、中部高,东西低 B、中部低,四周高 C、以高原、山地为主 D、中部高,南北低
    (2)、图中苏伊士运河(     )
    A、连接了地中海与黑海,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B、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C、连接了阿拉伯海与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D、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3)、与青藏高原相比,长江中下游平原(     )
    A、纬度低,降水少 B、地势低,气温高 C、面积大,耕地少 D、距海远,河流少
  • 8、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我国商人开辟了一条著名的茶叶贸易通道,称为万里茶路。如图为万里茶路及世界茶叶主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万里茶路(     )
    A、是陆上贸易通道 B、途经印度洋 C、向东到达欧洲 D、途经三个大洲
    (2)、茶叶主产区(     )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大多分布在亚洲 C、主要分布在南温带 D、均位于高纬地区
  • 9、竖版世界地图的出现是对使用了400多年横版世界地图的突破。如图为竖版世界地图(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
    A、90°N,150°W B、60°S,120°W C、0°,60°E D、0°,120°W
    (2)、乙地所在的大洲及其特点为(     )
    A、大洋洲,濒临四大洋 B、非洲,年平均气温高 C、欧洲,平均海拔低 D、南极洲,跨经度最广
    (3)、图中周长最长的虚线及其地理意义分别是(     )
    A、北回归线,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B、南回归线,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C、北极圈,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 D、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
  • 10、图1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A地的气候类型是 , 其气温、降水情况与图2中相符合的是 , 该气候类型在洲分布范围最广。下列景观属于该地的是

    (2)、图1所示B气候类型是 , 其气温、降水情况与图2中相符合的是 , 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填纬线)附近。
    (3)、图1中A、D两地相比,年降水量较多的是 , 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该气候类型与图2中相符的是
    (4)、图1中E气候类型是 , 该地气候多雨时是(1/7)月,此时F地区降水情况是(多雨/少雨)。
    (5)、图2中丁图与图1中地气候特征相符合。
    (6)、G地与B地相比,气温 , 降水 , 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11、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为(东西/南北)走向。
    (2)、下列关于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同一幅图上,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越小 B、同一幅图上,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越大 C、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则线内气温比线外气温高 D、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则线内气温比线外气温低
    (3)、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高/中/低)纬度地区,其大部分地区气温为20℃以(上/下),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少)。
    (4)、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影响因素是
    (5)、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是 , 其年平均气温为-10℃以(上/下),主要原因是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地区向地区逐渐降低,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12、自地球形成以来,其大气、地表从未停止过运动、变化。图1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图2为文明古国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因亚欧板块、板块和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
    (2)、板块运动使地中海、黑海等海域不断(扩大/缩小),相邻两块大陆逐渐靠近,形成了亚洲、洲和洲彼此相连的海陆分布格局。
    (3)、板块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一些高大山脉和高原,如:山脉、高原。
    (4)、板块运动形成的高大山脉中孕育出许多河流,它们提供的以及冲积而成的平原为早期人类文明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从上述联系看出,中国、三大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有着密切的关系。
  • 13、读图“非洲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非洲的主要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沙漠 D、盆地
    (2)、赤道穿过的非洲中部的地势特点是(     )
    A、起伏很小 B、西高东低 C、整体高峻 D、东高西低
    (3)、甲河流(     )
    A、结冰期短 B、结冰期长 C、流向为自西向东 D、流向为自南向北
  • 14、读表“世界某地气象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

    4

    7

    10

    气温/℃

    24.7

    16.5

    6.9

    13.7

    降水量/mm

    18

    79

    132

    72

    (1)、该地1月为(     )
    A、夏季,少雨 B、夏季,多雨 C、冬季,少雨 D、冬季,多雨
    (2)、该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热带 B、南半球,温带 C、北半球,亚热带 D、南半球,亚热带
    (3)、该地多雨时,北京(     )
    A、寒冷干燥 B、高温多雨 C、春暖花开 D、秋高气爽读
  • 15、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两地气温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温和 B、乙地夏季凉爽 C、甲地冬季高温,夏季凉爽 D、乙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
    (2)、比较甲乙两地气候,正确的是(     )
    A、甲地年降水量更多 B、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小 C、甲地气温年较差大 D、乙地夏季气温更高
    (3)、关于甲乙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所属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 B、乙所属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 C、甲所属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 D、乙所属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东岸
  • 16、下图是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热带气候类型(     )
    A、一共有4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B、一共有4种,完全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C、一共有5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D、一共有5种,完全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季风气候分布最广泛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北美洲
  • 17、读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

    ②大陆沿海的降水量均多于内陆

    ③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

    ④低纬度地区降水量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对中纬度亚欧大陆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B、自东向西先减少后增多 C、东岸少,西岸多 D、沿海少,内陆多
  • 18、下列大洲濒临太平洋的有(     )

    ①亚洲②欧洲③北美洲④大洋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9、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杂志一》中说到:“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藏歳(同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段材料说明地球表面(     )
    A、海洋连在一起 B、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 C、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用和变化中 D、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材料中发生了海陆变迁的是(     )
    A、太行山以北 B、关、陕以东 C、太行山以南 D、关、陕以西
    (3)、“关、陕以西,水行地中”的水指的是(     )
    A、黄河 B、长江 C、渤海 D、淮河
    (4)、“其泥歳(同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东流的泥歳形成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 20、气候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
    A、气温和降水 B、降水和风力 C、气温和光照 D、气温和风力
上一页 580 581 582 583 5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