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B、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机械防治 D、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 2、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应采用样方法,选取1m×1m的正方形 C、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 D、香果树和野核桃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3种接近衰退型
  • 3、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十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入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第3~9年期间数量呈“S”形增长,第9年达到K值 B、乙种群在0~3年期间年龄结构呈稳定型,在第3~6年期间年龄结构呈衰退型 C、在0~3年期间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小,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D、在第9~12年期间甲、乙种群数量均呈“J”形增长
  • 4、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下丘脑可感受寒冷刺激,而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D、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 5、分布在内环境中的细胞与内环境的各成分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图示为细胞甲、乙、丙(其中一种为肝细胞)及其生活的内环境A、B、C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丙可表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A和C C、A中存在氨基酸、葡萄糖、K+、O2、血红蛋白等成分 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运输途径为A→B→乙
  • 6、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冰川泥上的演替 B、退耕还林的演替 C、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D、砍伐森林后的演替
  • 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捕食 D、互利共生
  • 8、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DNA半保留复制的研究过程——假说-演绎法 B、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模型构建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减法原理 D、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对比实验
  • 9、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 10、某校学生为研究2,4-D对大蒜鳞茎生根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大小相似的大蒜瓣若干,均分为7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浸泡基部,1天后换清水继续培养4天,测量根长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

    2,4-D浓度(g/mL)

    0

    10-13

    10-11

    10-9

    10-7

    10-5

    10-3

    根长平均值(cm)

    0.78

    0.83

    0.89

    0.88

    0.51

    0.03

    0.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大蒜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11g/mL左右 B、2,4-D浓度为10-5g/mL时,促进根的生长 C、结果能体现2,4-D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特点 D、实验还可用生根数量作为衡量根生长的指标
  • 11、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特征。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校园中所有的草、所有的树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 B、生物种群一般具有种群密度、丰富度等数量特征 C、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均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
  • 12、以下哪种成分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
    A、抗原 B、溶菌酶 C、抗体 D、干扰素
  • 13、动物受伤后总会舔舐伤口,是因为其唾液内含有一种叫作神经生长因子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死细菌,预防感染并加快伤口愈合。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胸腺、脾脏、淋巴结都属于免疫器官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 C、识别出癌变细胞并对其加以清除,依赖的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D、动物唾液中的这种杀菌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 14、下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C、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肾小球肾炎使患者出现蛋白尿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 15、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细胞内液和血液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 16、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答出2点)原理。
    (2)、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 , 占用更多资源。
    (3)、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的实验数据。
    (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17、 研究人员对某地薇甘菊入侵状况的调查发现,在入侵地,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形成薇甘菊为单一优势种的群落。薇甘菊可通过类似图示的两种途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薇甘菊的入侵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薇甘菊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Ⅰ入侵了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 D、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
  • 18、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叶绿体是由被早期细胞吞噬的光合细菌演化而来,如图所示。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吞噬光合细菌的早期细胞是一种原核细胞 B、叶绿体内应该也会含有DNA、RNA和核糖体 C、光合作用暗反应场所主要由早期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构成 D、真核细胞的进化历程中叶绿体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线粒体
  • 19、蚯蚓作为土壤中的分解者,其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好地分解土壤有机物。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地区建造的以蚯蚓分解处理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1)、利用蚯蚓分解技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影响蚯蚓分解效率的环境因素有
    (2)、上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否建造成功,最终主要看它的是否能够长期保持稳定,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较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突出的特点是
    (3)、该农业生态系统宜称:“为生产绿色健康产品,我园利用禽畜的粪便和农林废物喂养蚯蚓,又利用蚯蚓产生的有机肥和蚓体作为农林肥料和禽畜饲料,无需额外施肥,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4)、土壤中的分解者还包含众多的微生物,因而农业生产中常用微生物作为肥料。微生物作为肥料的作用是(答出两点即可)。
  • 20、某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该地区部分土地退耕还林后开展了以种植柠条为主的人工林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
    (1)、柠条可以药用,也可以作为原料加工为动物饲料,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木,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抗热性。选择柠条作为当地人工林的主要树种,主要考虑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有
    (2)、柠条的种植方式采用条带间隔种植(条带间隔种植:植株种植成行,行与行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距离),经过多年的群落演替,在人工林中柠条带间生长了许多草本植物,研究人员通过记名计算法对一片柠条林草本植物进行了调查。根据放养羊群的习性将调查到的草本植物分成了可食牧草、一年生可食牧草、青绿不喜食牧草和毒害草。
    (3)、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当地准备在人工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羊群,放养羊群的规模大小需要根据放养区域的环境容纳量来确定,环境容纳量是指
    (4)、有研究人员对人工林不同柠条带间距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不同带间距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为了增加放养羊群的种群数量,应选择作为人工林柠条种植的带间距,该做法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可实现

上一页 794 795 796 797 7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