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生态关键区,但珊瑚礁也是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环境指示物之一,科学保护、修复珊瑚礁是目前亟需落实的重要议题,请结合以下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珊瑚虫体内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葡萄糖、甘油和氨基酸,珊瑚虫将其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提供给虫黄藻。(2)、除了从共生的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珊瑚虫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此时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填“生产者”或“消费者”或“生产者和消费者”)。(3)、不同含碳物质的碳元素中同位素13C含量不同,13C值是追踪生物食源的常用指标。下图1表示珊瑚虫食源相关物质的13C的来源及13C含量相对值。(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值分别用13CZ和13CH表示)

珊瑚虫的13C含量会因其营养来源发生变化,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小,13CH值就。
(4)、分别从珊瑚礁区1和礁区2随机采集珊瑚,检测虫黄藻密度、13CZ值和13CH值,结果如图2、图3所示(△13C值=13CH值-13CZ值)。
①由图3结果可知,礁区1的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很小,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②已知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越高,13CZ值越大,请结合图1图2和图3解释珊瑚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
2、洋湖湿地公园内绿化覆盖率高达90%。汇集了水杉、菖蒲、芦苇等1300多种湿地植物,灰天鹅、白鹭等300多种鸟类。成为生态保护与城市人居和谐统一的典范。(1)、若想调查此处白鹭的种群密度,应该使用方法。该湿地不仅可以提供众多工农业生产原料,还能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若对湿地公园内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湿地公园周边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把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等,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3)、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湿地公园内部分调查对象构建了食物网。
①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这说明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专家组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该做法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
②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包括。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在分析食物网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这条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
3、类菌体是根瘤菌侵入宿主根部皮层细胞后,分化成的具有很强固氮活性的细胞。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构成共生固氮关系,根瘤的形成及固氮过程受多种基因调控(参见下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瘤菌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电子载体蛋白参与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将NADPH中的电子传递给(物质)。(2)、固氮酶对氧气十分敏感,固氮时必须是严格的厌氧环境。豆血红蛋白能在氧分压高处吸收氧气,氧分压低处释放出氧气。推测豆血红蛋白能将O2从类菌体内的运输到(结构)以保证固氮反应的要求。(3)、被根瘤菌感染的豆科植物叶面积扩大,有机物合成量增加,原因是。(4)、被根瘤菌感染一周后在未感染的根细胞中结瘤素基因也开始表达,其意义是。 -
4、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细胞唯一的生活场所 B、图2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
5、下图1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藻以防治水华 C、夏季蓝藻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D、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 -
6、群落中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多度。科学家统计了某退耕地中五种草本植物相对多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裂科草和须芒草能将土壤中硝酸盐和氨态氮的浓度降到更低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演替时间10到40年间,草地早熟禾因其相对多度最高而成为优势种 B、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对样方中植物的相对多度进行统计进而绘制以上图像 C、草地早熟禾在演替时间10-20年间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剪股颖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是对土壤中低水平氮元素的利用率更低 -
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0年内,第6年的种群数量最少 B、2—6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均为衰退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
8、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 D、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
9、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的影响,研究者于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在城市森林边缘开展增加光照实验,每日特定时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分为植食、肉食、腐食三类(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捕捉节肢动物需采用标记重捕法 B、增加光照对不同种类节肢动物活跃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C、人工光照处理对节肢动物活跃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 D、增加光照后植食性节肢动物减少可能是被肉食性节肢动物捕食所致 -
10、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形态相似,且在适应特点上也相似。生态学上常以植物越冬时休眠芽的位置高低划分植物的生活型。科研人员对三种林地中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注:一年生草本以种子越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地面芽植物
高位芽植物
一年生草本
典型天然林
20
14
3
40年人工林
21
7
4
10年人工林
16
1
6
A、人工林自然演替过程中,各生活型植物出现的顺序是一年生草本→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 B、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 C、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是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 D、群落演替过程中林叶逐渐茂密,高位芽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而完全取代地面芽植物 -
11、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冬小麦秋季播种,经冬季低温诱导才能在春季开花的春化作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③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④人类活动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
⑤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约K/2左右)有利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
A、①③④⑥ B、③④⑥ C、③④ D、③⑥ -
12、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长管蚜和番茄之间是捕食关系,两者协同进化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C、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
13、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C、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 D、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
-
14、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莲藕和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 B、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荷叶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C、莲藕直接吸收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是水体不容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
-
15、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历时六年科研攻关,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技术路径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⑥表示相关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不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B、该过程④⑤⑥类似于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糖类的过程 C、该过程实现了“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化 D、该过程能更大幅度地缓解粮食短缺,同时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 -
16、科学家通过对化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地球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总是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D、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17、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下图是某品系小鼠(2N=40)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对成年鼠体重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 的成鼠最重,aaddff 的成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选取小鼠的优点是(至少答出两点);成年小鼠体重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2)、在该鼠的种群中,成年鼠体重的表现型有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 ,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年鼠体重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染色体上,且有毛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雌雄小鼠多次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是。(4)、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灰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现有雌雄纯合黄色鼠、纯合灰色鼠和隐性纯合白色鼠,请选择适合的亲本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B、b)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不考虑其他性状,不考虑伴性遗传和交叉互换)。请写出设计思路,预测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思路:。
结果及结论:。
-
18、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 其作用是。(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具有分布特点。(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5)、假设蜘蛛所获得的能量中,1/3来自跳虫,2/3来自蝗虫。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6)、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原的退化,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19、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
(1)、侵入人体的病毒的特定蛋白可作为诱导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 进而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力。(2)、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中,病毒侵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填“升高”或“降低”);图中激素甲是 , 图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调节特点。(3)、 体温上升期,由37℃上升到38.5℃的过程中,产热量散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人发烧大量出汗后,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此时垂体释放的激素增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保证体内水盐平衡。
(4)、在剧烈运动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内“乘凉”,否则容易出现体温过高的症状。试解释出现上述体温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
20、为探究大气CO2浓度上升及紫外线(UV)辐射强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人员人工模拟一定量的UV辐射和加倍的CO2 浓度处理番茄幼苗,直至果实成熟,测定了番茄株高及光合作用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分组及实验处理
株高(cm)
叶绿素含量(mg · g- 1)
光合速率(μmol·m- 2·s- 1)
15天
30天
45天
15天
30天
45天
A
对照(自然条件)
21.5
35.2
54.5
1.65
2.0
2.0
8.86
B
UV照射
21.1
31.6
48.3
1.5
1.8
1.8
6.52
C
CO2浓度倍增
21.9
38.3
61.2
1.75
2.4
2.45
14.28
D
UV照射和 CO2浓度倍增
21.5
35.9
55.7
1.55
1.95
2.25
9.02
(1)、光合作用中,CO2在叶绿体中与C5结合,形成的C3 , 这一过程叫。部分C3在光反应提供的的作用下最终形成葡萄糖,这样光能就转化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2)、据表分析,C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 , 加快了暗反应的速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增加 , 使光反应速率也加快。D组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CO2 浓度倍增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UV辐射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由表可知,CO2 浓度倍增可以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CO2参与了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启动有关。要检验此假设,还需要测定A、C组植株中生长素的含量。若检测结果是C组生长素含量(用“大于/小于/等于”作答)A组,则支持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