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研人员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当归与黄芪进行体细胞杂交,尝试培育能产生两种有效成分的植物,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 B、图示形成杂种植物的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基因重组 C、原生质体融合是在一定密度的细胞群体下进行的,融合的原生质体类型多样 D、③过程产生的杂种细胞都可以产生当归和黄芪,过程④无需添加植物激素
  • 2、关于物质提取、分离或鉴定的高中生物学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可用碱性染料染色使其着色 B、检测还原糖时,在待测液中先加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CuSO4溶液 C、研磨肝脏以破碎细胞,用于获取含过氧化氢酶的提取液 D、用洋葱的鳞片叶为材料,可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 3、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由调节基因Ⅰ、启动部位P、操纵基因O、结构基因 (lacZ、lacY、lacA) 组成,结构基因表达的一系列是与乳糖分解与吸收相关的蛋白。其调节机制如下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阻遏蛋白与基因O结合,阻碍了RNA聚合酶发挥作用 B、乳糖操纵子模型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提高了大肠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 C、图乙中的mRNAII上有多个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D、图乙中lacZ、lacY、lacA三个基因的转录方向一致,翻译方向不相同
  • 4、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阀值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现欲研究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甲、乙两电表 型号规格相同,4个电极位点均位于坐骨神经膜外,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分 别如图2曲线1、曲线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强度从a逐渐增大到 b时,电表乙偏转幅度随之增大,可能是不同神经纤维传导速率不同引起 B、刺激强度<a时,电表甲可能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电表乙不偏转 C、当刺激强度处于a和b之间时,电表甲向左偏转最大幅度可能大于向右偏转最大幅废 D、刺激强度为 b 时,电表乙最大偏转幅度小于甲,是由于兴奋的神经纤维微量不同引起
  • 5、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紫藤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波长(nm)

    400

    450

    500

    550

    600

    670

    700

    吸收光能百 分比 (%)

    叶绿素a

    40

    68

    5

    10

    16

    40

    16

    全部色素

    75

    93

    50

    35

    45

    75

    35

    A、以光照强废为横坐标、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可绘制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 B、由450nm波长的光转为600nm波长的光时,叶绿体中C3的量瞬间会升高 C、可利用95%乙醇分离紫藤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且不同色素的溶解度不同 D、晚间用约550nm波长的光照射行道树,目的是增加夜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 6、肺炎支原体(MP)是原核细胞,无细胞壁,是引发肺炎的病原体之一。MP进入呼吸道后会粘附、侵入上皮细胞,释放多种毒素,引起宿主细胞损伤。MP的多种抗原决定簇与人体心、肺等组织有相同抗原结构,进入机体后会引起自身组织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抗生素阿奇霉繁治疗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属于被动免疫 B、人体心、肺等组织被抗MP抗体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 C、吞噬细胞吞入MP后将其消化为氨基酸,并与细胞内MHC结合并呈递 D、呼吸道黏膜纤毛清扫MP属于体表屏障中的化学防御
  • 7、小麦在成熟期如遇连阴雨,常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研究发现调控麦稳发芽的关键基因是SD6和ICE2,两基因通过调控脱落酸(ABA)的合成与降解,调控种子的休眠。两基因的表达受温度的影响,SD6和ICE2的调控机制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室温条件下可使基因OsbHLH048的表达量增加,最终可减少ABA的合成 B、低温条件下ICE2 表达可使ABA8OX3基因表达减少,最终促进ABA的合成 C、连续常温多雨天气比低温多雨天气更容易使麦穗发芽 D、SD6和ICE2在种子的休眠调控中起拮抗作用
  • 8、冰磺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 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演替

    过程

    冰碛层

    苔藓→草本植物→ 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A、冰碛层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草本植物阶段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昆虫在云杉不同位置的分布,与光照强变密切相关
  • 9、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PGS)是对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测后再进行胚胎移植,流程如图所示。图中检测包括 PGD(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和 PGS(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获得更多的卵子,可注射适宜浓度的雌激素 B、PGD和PGS技术可分别用于筛选唐氏综合征、白化病 C、图中单精子注入受精需要借助于显微操作技术 D、鉴定后“理想胚胎”的植入子宫时期为囊胚期或原肠胚期
  • 10、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安静地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 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水分重吸收减少 B、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加快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加快
  • 1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野生型桦尺蠖体色呈灰色,突变型呈黑色。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 蠖占生存优势,逐渐取代了原先占据优势的灰色桦尺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灰色桦尺蠖突变为黑色桦尺蠖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工业污染区黑色蛾逐步取代灰色峨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C、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的桦尺蠖基因库有差异,但仍属同一物种 D、由上述案例可知,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
  •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B、细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 C、在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条食物链 D、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均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 13、基于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判断洋葱鳞片叶细胞和人唾液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       )
    A、中心体 B、内质网 C、液泡 D、叶绿体
  • 14、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迁地保护的最终自的是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 C、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灭亡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
  • 15、如图是生产抗β-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与传统方法生产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并可大量制备。
    (2)、过程①中需将注入小鼠体内,并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3)、过程②中,特有的诱导融合的方法是 , 此过程中能得到的融合细胞有种(仅考虑两两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4)、过程④中,对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进行 , 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能分泌抗β-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在体内条件下培养,从中可提取出抗β-干扰素单克隆抗体。
  • 16、研究发现,发菜噬菌体休克蛋白A基因(PspA,长度为750bp左右)在干旱胁迫下能够大量表达。为研究其对拟南芥抗旱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发菜的PspA基因,构建PspA基因表达载体,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并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抗旱实验,为深入探讨发菜PspA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PspA基因的序列,设计图1所示引物P1(横线部分为限制酶KpnⅠ的酶切位点)和P2(横线部分为限制酶XbaⅠ的酶切位点)扩增目的基因,引物的作用是 , 若需要扩增n次,扩增前在PCR扩增仪中加入个引物,完成之后,常采用来鉴定PCR的产物。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5'→3')

    P1

    ACACGGGGGACGAGCTCGGGTACCATGGGATTATTCGATCGCATTAAGC

    P2

    CCATGGTGTCGACTCTAGATAGTTGATCCAATTGCTTGCGTAG

    图1

    (2)、用分别对进行切割,再加入DNA连接酶,催化不同的DNA片段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其导入拟南芥。为检测PspA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拟南芥中,提取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叶片的基因组DNA,用引物P1和P2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

    (3)、为探究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性是否增强,请以野生型拟南芥和转基因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 若实验结果为 , 则表明含有PspA基因的拟南芥的抗旱性增强。
    (4)、干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的破坏,引起细胞内氨基酸等物质的外渗,推断Psp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布的位置及功能可能是 , 据此提出发菜PspA基因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应用:
  • 17、肥胖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已知肥胖导致外周产生过多游离的脂肪酸FFA、脂多糖LPS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等,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细胞。大量游离的脂肪酸进入细胞并氧化,从而诱导线粒体产生过多自由基和膜脂氧化剂MDA。同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也抑制了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导致脑内神经细胞中胰岛素信号转导功能减弱并发生胰岛素抵抗。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神经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引发信号素转导,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神经细胞进行为细胞供能。
    (2)、LPS与受体TLR结合后会促进JNK的表达,从而抑制 , 引发胰岛素抵抗。TNF-α、IL-6会促进分解,从而激活NF-KB信号通路引发胰岛素抵抗。
    (3)、大量游离的脂肪酸进入神经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分解,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是
    (4)、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科学家推测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通过改变肝脏炎症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科研人员设计以下实验进行了研究,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将30只5周龄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将上述小鼠分为对照组(NC)和高脂饮食模型组(HFD)。NC组饲喂普通饲料12周;HFD组饲喂高脂饲料12周;

    ②给HF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通过检测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筛选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的小鼠;

    ③再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SED)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

    ④HIIT组进行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这8周期间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其他组用普通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含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检测这些炎症因子的含量。

    如果推测是正确的,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18、番茄植株不耐高温,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32℃,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图1是番茄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PSI和PSⅡ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A~E表示相关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B表示 , 叶绿体基质位于(填“I”或“Ⅱ”或“I和Ⅱ”)侧,H+从Ⅰ侧到Ⅱ侧(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
    (2)、某科研小组用不同温度和光强组合对番茄植株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可知,在强光和40℃条件下,番茄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填“较低”或“较高”),请推测原因可能是

    (3)、已知D1蛋白是一种对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和蛋白质活性起保护作用的关键蛋白。水杨酸(SA)是一种与抗热性(较高温)有关的植物激素。为避免较高温度对番茄产量的影响,该科研小组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温度会降低细胞内D1蛋白的含量而使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在正常和较高温度下,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SA)均可促进D1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产量。请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只写实验思路)。

    实验思路:

  • 19、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止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的研究数据如图:

    (1)螺的活动范围小,获得实验数据可通过样方取样,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2)分析数据可知,由于鸭稻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圆田螺属于 , 它和凸旋螺之间构成关系,水稻种群中碳的输出除水稻呼吸途径外,还有(答出一条即可)。

    (4)科研人员还发现稻鸭区水稻的根系明显比常规区的发达,原因是

    (5)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演替。

  • 20、2024年3月,中科院发表论文揭示了棕白色细毛大熊猫七仔(图1中7号个体)的棕色毛发原因最可能是色素沉着相关基因B中25个碱基对缺失突变,突变后基因记作B1。大熊猫毛发粗、细分别由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控制。对图1中部分个体的两对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得到电泳图,结果见图2。条带1、2表示一对等位基因,条带3、4表示另一对等位基因。结合相关图示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1可知棕色表型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B1纯合所致 B、基因B1转录出的mRNA比原基因的转录产物少25个碱基 C、图1中5号个体控制毛色的基因型为BB或BB1 D、1号与4号个体所生后代中表型为黑色细毛发的概率为0
上一页 520 521 522 523 5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