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
-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江苏省句容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高考 新课标综合卷
- 【高考真题】2025年甘肃省高考生物试题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学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1、 某科创小组将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入小麦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植株,并进行相关检测。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将种子消毒后,取种胚接种到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 B、在提取的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后观察颜色以鉴定DNA C、将小麦色素提取液滴加到滤纸条,然后将色素滴加部位浸入层析液进行层析 D、对叶片抽气处理后,转到富含CO2的清水中,探究不同光照下的光合作用强度
-
2、 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进行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类囊体膜上消耗H2O、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H2O B、叶绿体基质中消耗CO2 , 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CO2 C、类囊体膜上生成O2 , 而线粒体内膜上消耗O2 D、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有机物,而线粒体基质中分解有机物
-
3、 下列对生物体有机物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淀粉酶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和O B、糖原、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C、多肽链和核酸单链可在链内形成氢键 D、多糖、蛋白质和固醇可参与组成细胞结构
-
4、 下列过程涉及酶催化作用的是( )A、Fe3+催化H2O2的分解 B、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PCR过程中DNA双链的解旋 D、植物体细胞杂交前细胞壁的去除
-
5、 ATP是一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不消耗ATP的是( )A、肌肉的收缩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Ca2+载体蛋白的磷酸化 D、水的光解
-
6、某森林公园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写出1点即可)。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2)、该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措施依据的原理是 ,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的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
-
7、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形;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状态,主要原因是、。
-
8、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
9、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
10、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四大家鱼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C、由于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D、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
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12、生物均具有一定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影响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种群的数量只有“J”形和“S”形两种变化形式 C、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D、标记重捕法中所用的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
13、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出生率或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图甲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的年龄结构曲线 B、在图甲中B点时开始捕捞该种鱼类比较合适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
-
14、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 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
15、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下列有关其喝水后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
-
16、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是( )A、血清白蛋白 B、胰岛素 C、ATP合成酶 D、抗体
-
17、马铃薯作为重要农作物,提高其冷耐受性可拓展优质马铃薯的种植区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野生马铃薯中S基因的表达与其冷耐受性调控有关,将该基因导入栽培马铃薯中可显著增强其抗寒能力。回答下列问题。(1)、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模板DNA、引物、、含Mg2+的缓冲液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在PCR的步骤中起作用。(2)、图中标识了载体和S基因中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为将S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R扩增S基因时需在引物的(填“5'端”或“3'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结合上表分析,上游引物应添加的碱基序列是5'--3',切割载体时应选用的两种限制酶是PCR扩增产物和载体分别被限制酶切割后,经纯化和连接,获得含S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导入农杆菌。(3)、用携带S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栽培马铃薯愈伤组织时,基因表达载体中T-DNA进入愈伤组织细胞,将S基因整合到 , 抗性基因可用于筛选成功转化的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形成芽、根,继续培育可获得抗寒能力显著增强的马铃薯植株。
-
18、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退化,禁牧封育是防治荒漠化和开展风沙治理的重要措施。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不同禁牧封育年限的群落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表。其中,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大表示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禁牧封育
时长(年)
物种数(种)
物种总数(种)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半灌木
多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
0
0
11
2
13
0.6
3
2
16
4
22
0.8
6
2
19
6
27
0.9
10
2
21
5
28
0.9
15
2
22
2
26
0.8
注:深色方块代表样方的相对位置
(1)、开展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常用样方法。研究区域的植物分布不均匀,理论上样方设置较合理的是图(a)中的(填“A”“B”或“C”),其原因是。(2)、本研究结果说明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3)、根据表中物种数量变化分析,研究区域禁牧封育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该群落最终演替成为灌草群落。若在该半干旱地区大量种植阔叶乔木,生态系统稳定性会 , 其原因是。(4)、据表可知,随禁牧封育时间延长,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是 , 该结果说明;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图(b)所示,对长期禁牧封育的群落恢复提出可行优化建议:。 -
19、摄食行为受神经—体液调节,长期睡眼眠不足会影响摄食,易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等代谢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胃肠道管壁感受器接受食物刺激后,产生兴奋,在脑干,脊髓等中枢参与下,胃肠平滑肌收缩,属于(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该过程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属于神经系统的调节。(2)、我国科研人员新发现一种激素R,夜间分泌量高,白天分泌量低,表明激素R分泌具有性。分别对不同人群、睡眠效率与激素R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图(a),可知(答出2点即可)。(3)、利用R基因(控制合成激素R)敲除小鼠开展研究,结果如图(b),该实验的目的是。(4)、研究人员针对激素R的受体GRM3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c)。与甲组相比,乙组将小鼠下丘脑摄食抑制神经元上的GRM3敲除,使突触前膜以方式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兴奋传递效率降低,小鼠食欲增加;丙组将小鼠胃运动神经元上的GRM3敲除,胃运动神经元释放的(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减少,使胃平滑肌收缩增强。据此推测激素R缓解肥胖的机制是。
-
20、某芸香科植物分泌腔内的萜烯等化合物可抗虫害,纯合栽培品种(X)果实糖分含量高,叶全缘,但没有分泌腔;而野生纯合植株(甲)叶缘齿状,具有发达的分泌腔。我国科研人员发现A基因和B基因与该植物叶缘形状、分泌腔形成有关。对植株甲进行基因敲除后得到植株乙、丙、丁,其表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植株
叶缘
分泌腔
P 野生型(甲)×栽培品种(X)
↓
F1 有分泌腔
↓
F2 有分泌腔 无分泌腔
3 : 1
甲(野生型)
齿状
有
乙(敲除A基因)
全缘
无
丙(敲除B基因)
齿状
无
丁(敲除A基因和B基因)
全缘
无
(1)、由表分析可知,控制叶缘形状的基因是 , 控制分泌腔形成的基因是。(2)、为探究A基因和B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在植株乙中检测到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减少,而植株丙中A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说明。(3)、为探究A基因与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突变及其他基因的影响,选择表中的植株进行杂交,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F1自交得到F2 , 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则A、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此情况下结合图中杂交结果,可推测栽培品种(X)的(填“A”“B”或“A和B”)基因功能缺陷,可引入相应基因来提高栽培品种的抗虫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