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材料一 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老挝人民的铁路梦成为现实,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非洲偏远村庄接入了卫星电视信号,安哥拉干旱地区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干净的饮用水,由中国承建的风电场助力哈萨克斯坦向低碳转型……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民生等领域。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8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
材料二 2023年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
在本届进博会举办期间,已有超过3400家参展商和39.4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百余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总部高管来华参加进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达289家,超过之前历届水平……纵观前五届进博会,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首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约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近3500亿美元;各国展会展演内容丰富多彩,人文交流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勾绘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大画卷;约400家企业时隔两年以上回归参展,促进展商变投资商、展品变商品,形成助创新、促转型、拓市场、优供给、谋合作的深层次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如何彰显中国新时代大国担当的。(2)、进博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可以有自己的州宪法和警察,在经济发展上也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样实行联邦制的俄罗斯联邦,其内部车臣共和国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中央授权的高度自治权外,其他行政地方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
对此,有人认为联邦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分权更具有进步性,更利于实现发展自由。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问题,考验的是历史的眼光。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如今,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到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沿江省市的共识;甘肃八步沙林场,在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越来越多人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爱绿、植绿、护绿的自觉行动,不断拓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4、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旧金山宣言指出,(我们)必须利用技术和经济进步,继续释放本地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所有环境挑战;推动本地区将韧性、可持续性、互联互通、创新和包容性纳入优先事项,共同应对最紧迫的经济挑战。由此可见( )
①亚太经合组织通过集体行动加强成员间的经贸合作
②实践多边主义是推动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③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
④应对经济挑战应打造自由、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谴责12月14日针对伊朗东南部锡斯坦一俾路支斯坦省拉斯克县警察局的恐怖袭击。安理会成员在声明中强调,必须将恐怖主义行为的肇事者、组织者、资助者和赞助者绳之以法。安理会成员还敦促所有国家按照国际法和安理会有关决议规定的义务,与伊朗政府以及这方面的所有其他有关当局积极合作。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谈判与对话是解决地区冲突的主要手段
②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③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安全的主要责任
④联合国安理会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博大胸怀,正确义利观体现出“弘义融利”的崇高追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绵延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全球发展倡议诠释了“兼济天下”的高远理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些重大理念主张( )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
②弘扬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展现了世界情怀
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和主要任务
④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具体路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是率先明确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的大国,一贯主张纠正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遭遇的历史不公,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非洲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给予中国坚定支持,因为帮助中国,就是帮助所有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 )
①中非合作有利于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是中非各自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③中非合作是基于双方的国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④中非合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公平正义的底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2023年,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东地区多国饱受通胀高企、资本外流、本币贬值之苦,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经济亦举步维艰。2023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下调2023年、2024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可见( )
①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外溢突出
②欧盟一体化对欧盟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③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损
④世界的和平问题关乎着发展问题的解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2023年12月10日,阿根廷新总统米莱宣誓就职,正式开启为期4年的总统任期,阿根廷新一届政府也在同日正式就职。当天,米莱在阿根廷国会向宪法宣誓,并从前任总统费尔南德斯手中接过绶带和权杖。宣誓仪式后,米莱在演讲中表示,将努力推动变革,以结束衰退、重建繁荣。据此可以判断出,在阿根廷( )A、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B、政府需要对议会负责 C、总统与政府首脑分享行政权 D、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议会选举产生政府
-
10、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中西方各种文明在敦煌汇聚、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气派、敦煌风格、敦煌特色的灿烂文化。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①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
②善于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
③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刮腻子”刮出世界冠军;大山里走出新“鲁班”;从小跟妈妈在制衣厂,长大获得世界时装比赛冠军……近年来,一群技能“小匠”接连凭实力“出圈”。他们多是00后,在毫米之间较量、在梦想面前“吃下苦”“沉住气”,在日复一日的“奔跑”中以非凡技艺攀登世界技能高峰。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③善于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能创造价值
④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自我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针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单边制裁”,为我国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提供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而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审判实践,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由此可见( )
①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阶级斗争是国家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路径
④法律的制定和司法解释有其物质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以“民族形式”为核心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中国传统美德等内容的“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朝着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表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中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是其根本的价值所在
④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某民族自治县围绕本省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使该县各方面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攀升。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②人们能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创新意识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正确改造世界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三个“小可爱”:琮琮代表的是良渚古城遗址,头部刻有“饕餮纹”,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坚强刚毅的精神;宸宸代表的是京杭大运河,头部使用钱塘江大潮的形象,展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莲莲代表的是西湖,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和三潭印月的头饰,展现了一种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反映了( )
①意识反映外部世界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与之对应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艺术创作活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于一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并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以及过渡时期的起止点?(要求分开作答)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记否,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历经苦难、满目疮痍,国家和民族处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悲惨境地;而如今,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曾记否,旧中国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凄苦境况;而如今,中国人民衣食无忧,享受着殷实幸福的小康生活,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
曾记否,旧中国国势衰微、租界林立,饱受欺凌、毫无尊严,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地位卑下、遭人轻视;而如今,中国早已抛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73年,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意气风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状况,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政策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
(1)结合材料一,列举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至少列举两例)。这些斗争的结果表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盒子。资本主义带给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不是自由和财富,而是野蛮的掠夺和剥削。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这种种构想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按照这些构想进行的社会实验也都归于失败。直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指出一条真正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讲,不是个人的天才预想,更不是马克思在大不列颠图书馆进行纯粹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社会演进的客观必然性的反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
-
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②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更好发展
④启示我们不能借鉴外国经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