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学者福山基于美化资本主义历史的目的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在逻辑上已经达到了“完成时”,即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政治上的“西式民主”,同时宣判共产主义“死刑”。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这种观,点集中体现了西方人的历史傲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旨归,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多国落地扎根和筹建“亚投行”等有效举措为实践载体的中国方案,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势崛起和负责任大国的格局担当。
时至今日,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引发全世界对“中国道路”等问题的空前关注和多维探讨,无论实践还是理论都在证明,历史远未终结,被终结的只能是“历史终结论”。
(1)福山试图断言历史,自己却始终在历史的掌控当中。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请你谈谈对“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的理解。材料三 新时代塑造新青年,新青年缔造新时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千勇毅前行。回顾党百年恢宏壮丽的奋斗历程,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新的征程上,我们同样面临复杂的风险考验。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新时代的“接力棒”已经落到了新一代青年身上。
(2)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接好时代“接力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150字左右。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于理论创新,坚持以文化人,46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进步: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79亿元,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教育、休闲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1%、95.7%、91.8%,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者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人口预期寿命达77.93岁,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问,基于国情党情,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46年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引用了许多名言经典,这些引用与“十四个坚持”中的观点有密切关系,请运用“十四个坚持”的相关知识,按示例分析习近平重要讲话中的名篇经典引用。
名篇经典引用
体现“十四个坚持”的内容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一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示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强调
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②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③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④
永续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2023年11月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⑤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在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参观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听取了当地扩大改革开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厦门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46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今年以来,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徐闻港到“神州北极”黑龙江漠河,从东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到西部边陲新疆……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贯穿的主线正是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与长远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路上一系列的讲话,印证着“改革开放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活力之源”,要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知识,回答为何“改革开放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活力之源”。
-
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方面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上要求( )
①勇立潮头,守改革方向之正 ②自我革命,求根本制度之变
③风鹏正举,谋改革推进之新 ④放眼世界,立对外开放为基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
6、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务必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善于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真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
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③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④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上说明( )
①党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全面深化改革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③深入推进党的伟大工程,就能完成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④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新人类文明具有普世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列对新时代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基本国情也随之发生变化
③新时代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2024年第33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名。我国运动健儿秉承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潘展乐、郑钦文、邓雅文等奥运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绽放梦想,在各领域刷新和创造中国奥运新成绩,践行体育强国梦想,谱写中国梦新篇章,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奏响新的乐章。由此可见( )
①把个人理想融人国家和民族伟大梦想之中才能实现中国梦
②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梦
③中国梦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④中国已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战略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2024年6月30日,历经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它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以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等成果,展现在世界舞台。从此,中国又多了一张新的“中国名片”。大国工程频现,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这是我国独特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②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
③科技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④要坚持制度自信,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2024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6周年。小李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段以“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微视频。以下是他构思的拍摄文稿,其中合理的是( )
①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一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③对外开放,成功加入WTO一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④南方谈话,春风再出发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2、“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适时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1956年党的八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都准确分析和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①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共同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
③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④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随之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因为( )
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区别的
③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④改革开放前的理论和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4、2024年9月,“共和国印记一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北京开幕。中国证券博物馆中珍藏的一张1956年印有“上海永安股份有限公司”字样的老股票成功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这张股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重大经济变革。这场变革( )

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③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④实现了政治方向和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上述材料表明(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根源在于其所处社会的性质不同
③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征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有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理论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间”,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这体现马克思主义是( )
①科学的理论 ②人民的理论 ③实践的理论 ④开放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7、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
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方法 ④奠定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实践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从乌托邦梦到“新和谐公社”,从托马斯·莫尔到罗伯特·欧文,人类在空想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赴后继艰辛跋涉了300年,他们为真理、为美好的社会留下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空想悲歌,但却无法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其原因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不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没找到建设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②主张阶级调和,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脱离社会实践,没去探寻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路径
④不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23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以事实和数据揭露美国侵犯人权的真相。报告指出,2023年美国贫富分化加剧,长期以来的劳资分配差异悬殊,导致贫富差距达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程度,无家可归者超过65万人,创16年来新高。美国的人权现状表明(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法通过自我完善解决的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③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唯物史观拓展到原始社会史研究领域,揭示原始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下面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②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
③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用于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④国家不会永恒存在,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消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